• SRE实战:如何低成本推进风险治理?稳定性与架构优化的3个策略


    一分钟精华速览

    SRE 团队每天面临着不可控的各类风险和重复发生的琐事,故障时疲于奔命忙于救火。作为技术管理者,你一直担心这些琐事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地、无止尽地消耗你的团队,进而思考如何系统性地枚举、掌控这些风险?怎么能更低成本地推进风险治理?

    本文根据多家企业 SRE 实战总结,重点分享稳定性和架构优化的核心策略。实践已经验证,多且散的风险是可以被低成本解决的。 file

    作者介绍

    file

    数列科技联合创始人、CTO——陆学慧

    TakinTalks 稳定性社区发起人。参编《信息系统稳定性保障能力建设指南 1.0》和《稳定性保障服务商能力要求》。2017 年联合创立数列科技,专注于高可用性领域,为企业提供稳定性解决方案,帮助快速稳定地应对技术挑战。

    温馨提醒:本文约 5000 字,预计花费 9 分钟阅读。

    「TakinTalks 稳定性社区」公众号后台回复 “交流” 进入读者交流群;回复“0926”获取课件资料;

    背景

    最近一两年,我和很多公司的 SRE 团队进行了交流,发现大家日常都在面临一些故障处理、应急、琐事等等之类的难题。总的来说,就是团队能力和掌控系统风险之间存在一些差距。

    其实,系统和人一样会出现健康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很简单的比方,我们很难通过一次体检、一次手术,就把身上所有不健康的指标变成正常指标,这是不现实的。从长远来看,我们所有的稳定性和 SRE 工作,其实是在解决系统的整体健康和医疗成本之间的平衡问题。

    今天我将主要分享如何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以及稳定性保障和架构优化的核心策略。本次分享将以案例实践为主,我将快速与大家分享我对 SRE 团队所面临的问题和核心策略的理解,也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并深入理解核心策略的具体内容。

    一、SRE 团队面临哪些核心问题?

    1.1 风险多且散

    我个人理解的 SRE 面临的两个最核心的问题,可能和大家在业界常讨论的有些不一样。

    SRE 的同学都知道航空界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 29 次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 起事故隐患。大家听起来觉得都很有道理,但是与很多 SRE 同学交流后发现,实际工作中大家眼睛都盯着故障,故障的发现、故障的应急处理、故障的快恢等等。

    那背后的 29 次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 起事故隐患,为什么不管呢?因为故障背后的风险太多、太散了。

    以一个普通互联网公司为例——

    应用多:一般公司应用 200 以上

    风险类型多:版本发布、配置变更、局部流量变化、全局流量变化、运行环境变化、架构变化、服务依赖变化、数据库容量、缓存容量等

    故障原因散:短中期看故障根因很难总结并以此预防后续故障

    所以可以看到故障风险是非常复杂的。比如,一个公司里识别出来的风险数量在 2 万个以上,这些风险发现、解决和管理的成本太高了。而且故障也不是天天发生,发生了应急的成本相对较小,所以目前业界的选择大多数还是以故障应急为主。

    1.2 重复发生

    对于 SRE 和运维岗位来说,类似的问题重复发生,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以某厂商的订单系统调研数据为例——

    客户反馈稳定性问题列表中,重复出现的问题占比 51%

    订单异常咨询列表中:

    ①数据库 SQL 执行超时导致的,1 个月有 182 条

    ②系统间调用异常未处理导致的,1 个月有 375 条

    这其中的琐事特别多,而且会一直重复发生。然而,SRE 同学如果想让这些问题彻底解决,需要涉及多个研发团队。比如,想要彻底解决系统间调用异常处理的问题,就需要协同好几个研发团队,甚至因为一个风险,需要给全公司发邮件要求大家整改,这个执行成本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大家大多数会选择把眼下的问题解决掉,至于这个问题在其他应用会不会也存在,SRE 很难考虑,也很难推动。

    上述两个痛点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公司的稳定性表现和投入在稳定性上的成本是正相关。由于目前风险管理的成本较高,所以大家被迫选择围绕故障来解决问题。但是,从中长期维度来看,比如一年、两年、三年,其实围绕故障去解决问题的成本并不低。

    二、稳定性和架构优化有哪些核心策略?

    目前我看到绝大多数公司还是围绕故障来开展 SRE 相关工作。那么,在中长期的周期上,如何才能降低整体的成本?这成为一个核心问题。

    2.1 三个核心策略

    我们实践下来应该在以下三个维度不断深化:采集更丰富的数据、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库、从劣化场景不断消化风险。 file

    丰富的数据和经验库大大地降低风险的发现、解决和管理的成本,抓住劣化的场景可以尽早逐步消灭风险,降低故障的发生概率。

    2.2 经验库

    2.2.1 什么是经验库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经验库。经验库是用来积累并产品化经验的模块,它有一个核心的特点——察打一体。以性能容量领域的经验库为例,它需要能够做到发现链路的容量瓶颈在哪个节点,这是察;同时,也能确定瓶颈节点的问题原因是什么,这是打。比如,下单接口性能容量不达标时,经验库可以实时诊断出瓶颈点具体在哪个微服务上,而且可以给出直接原因,如:打印太多日志导致的瓶颈、微服务代码中有较大事务导致并发度上不去等等。

    file (部分性能相关经验库示例)

    2.2.2 经验库繁多但能穷举

    经验库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逐步发挥其价值。如图的 SLA 经验库,整个系统中的 SLA 指标非常庞大,有非常丰富的管理维度,也需要从链路到节点的全面覆盖。 file

    (SLA 经验库示例)

    维度包括:响应时间类、容灾部署类、发布变更类、故障发现类、请求正确率类、服务耦合类、架构隔离类等。

    链路和节点全面覆盖包括:链路、应用服务节点、容器节点、物理机节点、数据库节点、缓存类节点、消息类节点、搜索类节点等。

    经验库的数量和种类都如此之多,那它可以穷举吗?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没办法做到 100%,哪怕能做到七八成,就已经能够解决很大部分问题了,可以把风险控制的成本和琐事都降下来。

    2.3 数据

    2.3.1 采集维度需更丰富

    提到运维的常用数据,大家往往想到的是 Metrics、Trace 和 Log。而其实想要做好技术风险管理,还需要更丰富、更多种类的数据,才能降低整体的执行成本。

    经验库的特点是察打一体,需要具备诊断原因的能力,所以需要的数据维度会更丰富。比如——

    MySQL 中一张表的数量超过 2000 万时,普通的 SQL 也会变慢。而且如果大表出现慢 SQL,则会极大影响到整个库的稳定性,所以大表是一个很危险的现象。判断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需要用到每个数据库中每张数据表的数据量这样的数据。

    配置类数据,正常来说应该使用配置中心或者参数中心管理,但有很多公司的开发,会将配置类数据放在数据库中管理。而配置数据它需要大量频繁地访问,且不太需要变更,所以它放在数据库里其实不合适。它会让整个链路的 RT 响应时间变长,且变得很不稳定。为了发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用到数据库的表结构数据、数据库的行数、数据库某张表的读写比例等等。比如,一个很简单的判断规则,如果这张数据库里的某张表,它的列数不超过 10 ,行数不超过 5000 ,读写比例大于 1000 (即 1000 次读只有 1 次写),满足这一条件的数据,我们就把它归为配置类数据。把这种数据风险扫描出来后,就能通过技术风险管理的手段将其提前消化掉。

    2.3.2 重视前期数据建设的投入

    我个人的经验是,数据采集的工作和总体成本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在很多公司里,数据采集和打通的工作难度比较大,前期确实需要投入一些建设成本,比如找到一些业务方配合,才可能逐步把数据建立起来。但是后期这种比较丰富的数据带来的效率提升是特别明显的。

    在经验库中我们会记录每次经验匹配对数据的要求,从而帮助我们快速识别出缺少的数据。如下图页面所示,红色的部门就是缺少数据的,我们就可以知道还要再去采集哪些类型的数据过来,以让整个经验库更加完善。 file

    (经验库示例-红色部分为缺少数据)

    2.4 劣化场景

    2.4.1 系统劣化的 3 个阶段

    我们把系统的稳定性分为三个阶段:劣化、技术债、重构。

    设想一个稳定性的系统,因为版本的不断更新,响应时间自然会不断劣化。我们有一个统计数据,即一个月的时间,接口响应时间劣化 10%以上的接口数量占比 25%左右。

    随着劣化不断累积,就会在系统内部逐步留下技术债。大家都知道系统哪里有明显不稳定的地方,但是改动起来已经需要一定的成本了,且不是想改就能立马改掉的。这种状态就会导致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技术债的累积,就会导致稍不注意就发生故障,而且修复成本很高,最终演化为被迫重构系统了。

    2.4.2 劣化的 4 个主要场景

    劣化一般是由于应用的版本变更、数据量的增加逐步导致,一般包括:接口响应时间劣化、业务容量劣化、业务正确率劣化、部署架构劣化等等。 file

    在每次应用发布后,出现劣化现象时,是一个非常好的逐步推动消化技术风险的场景。比如发布后,链路响应时间相较于发布前增加 5%,相较于 1 个月前增加 15%。此时将这样的风险发布出来,推动解决,是一个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场景。

    三、以上策略落地效果怎么样?

    以上是理论层面的分享,那么是否能落地?落地效果如何?接下来我将分享具体客户的应用实践,我们在案例中看看落地数据+经验库和劣化的策略。

    3.1 业务背景

    这家公司是一家新能源企业,前两年新能源汽车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导致系统的稳定性也遇到不小的挑战——故障频发、告警不断。

    新能源汽车一般都有一个可以在 APP 上控制车辆的功能,从下图中可以看到,用户每操作 3 次,就会因为各种原因失败 1 次。可以看到系统已经处于高负荷的状态运行,随时可能出现问题——今年春节出行高峰发生了系统崩溃。 file

    今年五一高峰是疫情后的第一个小长假,预计出行人数会爆发式增长。然而系统的稳定性面临了很多挑战。比如,MQTT(一个物联网消息系统)连接数不足、数据库容量不足且无法扩容、内部的消息系统经常堆积、网关经常超时等等。从上图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技术债已经很多了。

    3.2 实施契机

    这家企业早些时候已经安装了数据采集的客户端,并且在系统逐渐劣化的过程中已经识别出了很多风险,比如微服务自消耗超时、缓存响应时间超标、网关耗时过长、消息容量不足以及应用机器内存使用率不足等等。

    虽然已经意识到了有这么多风险,但之前一直没有下定决心逐步消除它们,也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机会。考虑到五一出行的重要性,经过多次商议后,我们最终决定启动部署架构优化的项目。

    3.3 落地过程

    3.3.1 识别--风险库匹配,提取 5 个风险点

    这里有几个 SLA 的概念,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微服务自耗时:指一个微服务的总耗时,减去调用其他服务的耗时,即只计算自己服务的消耗。一般要包括服务本地的计算逻辑、对数据库、缓存等访问。实际指标的计算是有点复杂的,需要考虑多线程异步调用的情况、回调的情况等等。这个指标是用来衡量单个微服务的响应时间是否劣化的重要指标。

    网关自耗时:网关自身的消耗时间,一般是用网关总耗时减去后端服务的实际耗时,这段时间一般包括接受请求、路由计算、转发请求、接受响应等环节。这个指标是衡量网关自身响应时间是否劣化的重要指标。 file

    这些是从数据、经验库里面识别出来的风险,然后从风险库里面选出来跟这次唯一相关的一些稳定性风险的类型。

    上图我们看到微服务自身的劣化情况非常明显,缓存响应时间的劣化尤其严重,已经超过了 500%。网关劣化度不高,但是抖动率有提升。消息的容量目前确实有一些不足的迹象。最后一点就是机器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3.3.2 评估--判断风险,确定 2 个高优先级

    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判断风险影响,从而来确定优先级。一般会从六个维度来综合评估 :

    风险对全链路的影响总和

    风险对核心链路的影响总和

    风险对单链路的影响

    风险的修复难度

    风险发生后恢复难度

    风险继续劣化的可能

    基于以上维度综合分析后,我们发现优先级较高的风险是缓存响应时间超标、消息容量不足这两项。

    3.3.3 方案--察打一体,明确 3 个任务

    file 任务 1:云部署架构调整,切换可用区

    缓存响应时间超标的影响是最大的。通过经验库的察打一体的定位能力,我们发现应用和缓存之间的网络延时特别长,达到了 2-3ms,而内部网络延时的标准一般在 0.5ms 以内,这明显是有很大的问题。通过后续详细的分析后,发现半年前购买的机器和各种云资源与之前的可用区不同,但是架构上没有支持多可用区,仍然当做一个集群在使用,导致每次访问都需要跨可用区,导致延时较大。综合评估后,考虑到改造成本,我们决定先切回一个可用区。

    任务 2:调整消息存储时间,3 天缩短到 12 小时

    消息容量不足直接原因很明确,就是磁盘的容量不足导致的。但是当时扩容遇到一个问题——因为历史原因,有部分应用消息的地址是直接写死的,而且目前已经无人维护,大家不敢修改,所以即使扩容也不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我们分析消息的使用场景,发现消息量最大的 2 个 topic,完全没有保留 3 天的必要,10 分钟后基本消息就无效了。所以最后选择将消息的存储时间调整到 12 小时,相当于容量提升了五六倍。这个容量足够五一业务高峰使用。

    任务 3:调整应用的 JVM 参数,充分使用内存

    最后,我们还额外解决了一个风险——应用机器的资源浪费。虽然不是必须修复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评估了一个方案,建议其调整 JVM 参数,充分利用可用内存。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内存资源。

    3.3.4 验收--70%资源渡过五一高峰

    最终顺利渡过五一高峰,只收到了 3 次告警,没有其他稳定性相关问题或者故障中断等情况发生。

    1)用户体验提升:核心功能,因为超时错误原先每天影响 40000+客户,基本消失

    2)超时、堆积告警基本消失:早晚高峰平均 28 条消息堆积告警,每次堆积几十万条,基本消失

    3)硬件成本降低:RT 降低后,集群容量提升 40%以上,整体硬件缩容了 30% file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回顾之前提到的核心策略,即丰富数据、积累经验库和治理劣化场景。这三个策略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应用。

    由于篇幅限制,还有一些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优化、日常发布中的劣化治理的案例无法一一分享。然而,从这个案例中,大家可以看到数据+经验库的方式,持续积累,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来解决稳定性风险多而散且重复发生的问题。(全文完)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发平台 OpenWrite 发布!

  • 相关阅读:
    PCIE电路设计
    Redis 介绍&安装
    用 TensorFlow API:tf.keras 搭建网络八股
    【uvm】参数化Class中的静态属性
    php获取客户端ip地址及ip所在国家、省份、城市、县区
    Vue2笔记_03配置项
    docker-compose deploy 高可用 elasticsearch TLS
    Spring中Bean的生命周期
    kafka集群搭建与prometheus监控配置
    基于JAVA旅游网站计算机毕业设计源码+系统+mysql数据库+lw文档+部署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shulieTech/article/details/133768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