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模式概述


    概述

    一、设计原则
    1、依赖倒置原则(DIP)
    • 高层模块(稳定)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变化),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稳定)。
    • 抽象(稳定)不应该依赖于实现细节(变化),实现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稳定)。
    2、开放封闭原则(OCP)
    • 对扩展开放,对更改封闭。
    • 类模块应该是可扩展的,但是不可修改。
    3、单一职责原则(SRP)
    • 一个类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 变化的方向隐含着类的责任。
    4、里氏替换原则(LSP)
    • 子类必须能够替换它们的基类(is-a)。
    • 继承表达类型抽象。
    5、接口隔离原则(ISP)
    • 不应该强迫客户程序依赖它们不用的方法。
    • 接口应该小而完备。
    6、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
    • 类继承通常为“白箱复用”,对象组合通常为“黑箱服用”。
    • 继承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封装性,子类父类耦合度较高。
    • 而对象组合则只要求被组合的对象具有良好定义的接口,耦合度低。
    7、封装变化点
    • 使用封装来创建对象之间的分界层,让设计者可以在分界层的一侧进行修改,而不会对另一侧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实现层次间的松耦合。
    8、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 不将变量类型声明为某个特定的具体类,而是声明为某个接口。
    • 客户程序无序获知对象的具体类型,只需要知道对象所具有的接口。
    • 减少系统中各部分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高内聚,松耦合”的类型设计方案。
    二、分类
    1、从目的分类(GOF)
    • 创建型:将对象的部分创建工作延迟到子类或者其他对象,从而应对需求变化为对象创建时具体类型实现带来的冲击。
    • 结构型:通过类继承或者对象组合获得更灵活的结构,从而应对需求变化为对象的结构带来的冲击。
    • 行为型:通过类继承或者对象组合来划分类与对象间的职责,从而应对需求变化为多个交互对象带来冲击。
    创建型结构型行为型
    FactoryAdapterInterpreter
    Template Method
    对象Abstract Factory
    Builder
    Prototype
    Singleton
    Adapter
    Bridge
    Composite
    Decorator
    Façade
    Flyweight
    Proxy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Command
    Iterator
    Mediator
    Memento
    Observer
    State
    Strategy
    Visitor
    2、从范围划分
    • 类模式处理类与子类的静态关系。
    • 对象模式处理对象间的动态关系。
    3、从封装变化角度对设计模式的分类
    • “组件协作”模式:现代软件专业分工之后的第一个结果是“框架与应用程序的划分”,“组件协作”模式通过晚期绑定,来实现框架与应用程序之间的松耦合,是二者之间协作时常用的模式。
      • Template Method(模板模式)
      • Observer / Event(观察者模式)
      • Strategy(策略模式)
    • “单一职责”模式:在软件组件的设计中,如果责任划分的不清晰,使用继承得到的 结果往往是随着需求的变化,子类急剧膨胀,同时充斥着重复代码, 这时候的关键是划清责任
      • Decorator(装饰器模式)
      • Bridge(桥接模式)
    • “对象创建”模式:绕开“new”来避免对象创建(new)过程 中所导致的紧耦合(编译时依赖具体实现类),从而支持对象创建的稳定。它是接口抽象之后的第一步工作
      • Factory(工厂模式)
      • Abstract Factory(抽象工厂模式)
      • Prototype(原型模式)
      • Builder(建造者模式)
    • “对象性能”模式:面向对象很好地解决了“抽象”的问题,但是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对于通常情况来讲,面向对象的成本大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某些情况,面向对象所带来的成本必须谨慎处理。
      • Singleton(单例模式)
      • Flyweight(外观模式)
    • “接口隔离”模式:在组件构建过程中,某些接口之间直接的依赖常常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根本无法实现。采用添加一层稳定/间接(微观上比如指针,宏观上比如操作系统、虚拟机、依赖倒置原则)接口,来隔离本来互相紧密关联的接口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
      • Facade(外观模式)
      • Proxy(代理模式)
      • Adapter(适配器模式)
      • Mediator(中介者模式)
    • “状态变化”模式:在组件构建过程中,某些对象的状态经常会变化,如何对这些变化进行有效地管理?同时又维持高层模块的稳定?
      • State(状态模式)
      • Memento(备忘录模式)
    • “数据结构”模式:一些组件在内部具有特定的数据结构,如果让客户程序依赖这些特定的数据结构,将极大地破坏组件的复用。将这些特定数据结构封装在内部,在外部提供统一的接口,来实现与特定结构无关的访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 Composite(组合模式)
      • Iterator(迭代器模式)
      • Chain of Responsibility(责任链模式)
    • “行为变化”模式:在组件的构建过程中,组件行为的变化经常导致组件本身剧烈的变化。“行为变化”模式将组件的行为和组件本身进行解耦,从而支持组件行为的变化,实现两者之间的松耦合
      • Command(命令模式)
      • Visitor(访问者模式)
    • “领域规则”模式:在特定领域中,某些变化虽然频繁,但可以抽象为某种规则。这时候,结合特定领域,将问题抽象为语法规则,从而给出在该领域下的一般性解决方案。
      • Interpreter(解释器模式)
  • 相关阅读:
    企望制造ERP系统RCE漏洞 复现
    hbase学习01(hbase入门及hbase shell简单操作)
    sed的介绍及应用
    判断多个多边形是否连通(方法一:原理)
    基于Spring Boot+Vue的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C++ 代码规范 cppcheck 样式修改
    Response Status Code 301、302
    警惕!Python 中少为人知的 10 个安全陷阱!
    10个艰难的Java面试题与答案
    Pytorch疑难小实验:理解torch.cat()在不同维度下的连接方式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m0_61386859/article/details/133433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