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据 · 改变商业
数智化转型——这个词汇频繁地出现在会议、报告和讨论中,似乎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在其光鲜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它到底有多难?只有亲历其中的人,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步前行的挑战和迷茫。
在这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部门、甚至每一个岗位都面临着与数字技术的碰撞和融合。这是一个巨大的变革,涉及到策略、技术、人才和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升级和改变。因此,单一的视角难以揭示这个过程的全貌。
为了更真实、更深入地展现数智化转型的各个面貌,我们决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分享这些故事。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岗位的视角出发,展现每个角色在数智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境。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体验和心声,都包含了诸多问题甚至血泪经历。
CEO的困惑:数智化转型,
我在何处找到盈利的曙光?
坐在公司顶楼的办公室,俯瞰着窗外的城市景象,我时常陷入沉思。每当财务部门提交上来的报告,我总会看到那一项醒目的数字——数智化转型的投入。几百万元,每年都在那里,仿佛一个无底洞,不断地吞噬公司的资金。我问自己,这笔钱何时会变成“回头钱”?何时能给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
我并不是一个反对技术和创新的人,相反,我深知在这个时代,不进则退。但每当我站在股东会上,为数智化转型辩护时,内心的那种无奈和焦虑只有我自己知道。钱,不是问题。问题是,这钱花在了正确的地方吗?它是否能够为公司的未来赢得真正的竞争力?
数智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应该是公司的动力源泉,是推动公司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我需要的不是一个只会花钱、不赚钱的“好看的花瓶”,而是能够真正融入到公司业务中,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武器”。
事实上,我知道公司也需要转型。传统的业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快速变化。但当我试图将数智化转型与公司的整体战略转型相结合时,却发现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如何确保数智化能够真正为公司的业务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演进?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我一直在寻求一种成熟的方法论,希望能够为公司的数智化转型提供指导和支持。市面上有很多咨询公司,他们承诺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案,但我总觉得他们更像是技术供应商,而不是真正懂我们业务的合作伙伴。
当然,我也一直在关注行业内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够从中寻找到一些启示。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每个公司的业务和文化都是独特的,简单地模仿并不意味着能够成功。
数智化转型,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思维的革命。它要求我重新思考公司的业务、文化和未来。
CIO、CDO的挑战:如何用最少的钱,选出最好的数智化解决方案?
当我被任命为公司的CIO和CDO,首先冒出的那句话是:“为什么是我?”新兴技术的大潮汹涌而至,每天都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型面世。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的任务是筛选出最合适、最具性价比的数智化方案,这比登天还难。
首先,市面上的技术产品琳琅满目,每一个都标榜自己是“行业领先”。技术供应商们的推销手段也是五花八门,不少会花言巧语,让人眼花缭乱。我时常思考,如何分辨这些产品的真实实力?
并且,很多时候,初步测试和真实部署的差距是巨大的。那些在试用阶段运行良好的产品,到了大规模应用时可能会暴露出种种问题。
更让我头疼的是预算问题,老板总是期望用最少的资金,得到最好的产品,这种高期望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如何平衡预算和技术需求,确保数智化系统真正为公司带来价值,是我每天都在琢磨的问题。
再来说说那些流行的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这些名词不断在我的耳边响起。但问题是,哪些技术是真正对我们有用的?这些技术如何相互结合,为公司创造价值?还有,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确保公司不被这波浪潮所淹没,而是真正利用它们?
公司原有的IT系统是另一个大块头,ERP、CRM、财务系统,这些系统已经深入公司的运营,但当引入新的数智化产品时,系统兼容性成为了一道坎。数据孤岛的问题尤为突出,数据不流通意味着我们无法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
此外,后期的运维和升级,尤其在使用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系统时,是数智化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这不仅仅是由于技术的复杂性,还因为每一个系统都可能携带自己独特的架构和编程逻辑。当这些不同的系统需要在同一个环境中共存,兼容性问题就成为了一块巨大的绊脚石。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数据流断裂、系统故障甚至整体服务瘫痪。
例如,公司在过去十年里已经实施了一套成熟的ERP系统,以便更好地管理供应链、库存和订单处理。同时,销售团队也采用了一套CRM系统,用于跟踪客户关系和销售数据。两套系统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定制和调整,已经完美地适应了公司的业务流程。
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公司决定引入一个新的数据分析工具,旨在通过大数据分析更好地了解市场趋势,预测销售,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但问题随之而来,新的分析工具无法直接与ERP和CRM系统集成。首先,这三个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完全不同。此外,ERP和CRM系统中的数据更新频率、格式和标准也与新工具不同。这意味着,为了从三个系统中获得所需的数据,IT团队不得不经常进行手动操作,如数据导出、清洗、转换和再导入,这个过程既费时又容易出错。
更糟糕的是,由于数据孤岛的问题,销售数据和库存数据无法实时同步。例如,销售团队可能会基于旧的库存数据向客户做出承诺,而实际库存情况却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导致了订单延迟、客户抱怨和信誉受损。
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运行,我必须与各供应商紧密沟通,了解他们的更新日程,以便及时适应和升级。
沟通的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与供应商之间,也可能来自公司内部。每天,我都需要面对来自各个部门的不同需求。业务部门期望系统能够更好地支撑他们的日常工作,职能部门希望能够通过新技术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而老板则关心整体的投资回报,希望我能确保数智化的每一步都是向前迈进的。
这样的多方期待,让我时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下,满足所有部门的需求,确保数智化过程的顺利进行,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最后,数据安全问题始终让我不寐之夜。一些供应商可能会窥探、甚至盗取我们的数据,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避免泄露公司的核心机密,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业务主管的呐喊:
数智化,你到底能为我的业务做什么?
作为一个业务主管,我最关心的,也是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们投入那么多资金、人力在数智化上,最终能给业务带来哪些具体的好处?
我明白数智化是未来的趋势,但我也清楚地知道,没有业务的支撑,再高大上的技术也只是一堆没有灵魂的代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花瓶,我们需要的是能真正与业务部门融为一体、理解并能够切实满足我们需求的系统。IT系统是为业务服务的,而不是与业务隔离。这就好比你买了一辆豪华轿车,但它却不能在你的乡村道路上行驶,那这辆车对你来说有什么用?
可实际上,我常常发现,这些所谓的“先进技术”,在落地之后很容易变成“高级摆设”。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很多时候,数智化的推进并没有真正地与业务结合,没有站在业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例如,公司近期决定引进一个先进的人工智能销售预测系统,以提高存货管理效率和减少存货成本。这套系统被宣传为能够根据过去的销售数据、市场趋势和其他外部因素,如天气、节假日等,精准预测未来的销售。
然而,当这个系统投入使用后,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系统经常预测某一商品的需求量非常大,导致团队大量采购,但实际销售却远远低于预期,造成了大量的库存积压。反之,对于某些热销商品,系统的预测则过于保守,导致经常出现断货现象,失去了大量的销售机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经过调查发现,虽然系统确实使用了先进的算法,但其背后的数据并不完整。例如,系统并未考虑到公司每年的营销活动、折扣促销和新品上市等因素。此外,系统也没有与公司的其他部门,如市场部、产品部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整合,从而缺乏了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和精准的判断
除了数智化系统与业务的脱节问题以外,我深深地感受到,业务部门与IT部门之间的沟通,实际上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每当我们提出需求,他们往往会用一堆技术词汇来回应我们,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挫败感。
这种困难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深层次的是双方对问题的理解方式、思维模式都有很大的差异。
当IT部门滔滔不绝地谈论云计算、大模型等技术术语时,我和我的团队很难明白这些技术到底能为我们的业务带来什么实际好处。
反之,当业务部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IT部门也常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把这些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技术方案。这种情况下,无论双方如何努力,很难达到真正的合作和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需要从组织文化和制度层面进行改革。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协同的工作环境,鼓励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此外,双方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跨领域培训,增强双方的互相理解能力。
例如,IT部门的员工可以接受业务培训,了解业务的基本流程和需求;而业务部门的员工则可以接受基础的IT知识培训,以便更好地与IT部门沟通。
数智化转型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支撑业务,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往往忘记了这一点,而过于追求技术的新颖和先进。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需求收集和评估机制,确保数智化的推进真正符合业务的实际需求,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基层员工的心声:多帮忙,少添乱
当我听到公司要推进数智化转型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作为基层员工,我最关心的其实只有一个:它能为我做什么,能不能真正帮助我完成日常的工作?
很多人都认为数智化系统是一个魔法盒子,能帮助我们轻松完成很多任务。但对于我来说,真正重要的是系统能否简化我们的工作流程,是否好用、智能到足以替代一部分琐碎的工作?
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进步,如果一个数智化产品无法真正帮助我提高效率,那么,它对我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我使用过一些所谓的数智化系统,发现不少系统拥有各种看似高端的功能,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它们不仅复杂难用,而且有很多设计根本不符合日常工作的逻辑。每次使用都让我头疼,真不知道设计这些产品的人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不仅如此,有些系统为了所谓的数字化,反而给我们增加了额外的工作。例如,以前简单的报销流程,现在要经过五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因为系统的各种限制而出错,反而提高了错误率,大大拉低了效率。
这完全就是老板思维,为了老板更好的监控、管理员工,而根本不管基层员工的死活。
就在上个月,销售团队引入了一套新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希望通过数智化方式提高销售效率。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却遇到了不少问题。
这套CRM系统设计的异常复杂,例如,添加一个客户的联系方式,竟需要经过五步才能完成。还有,某些常用功能被深埋在各种子菜单之下,导致我们每次使用时都要费时寻找。
而且,这套CRM系统与我们原先使用的财务系统不兼容,每次从CRM系统导出数据后,还需要手动进行格式转换和数据匹配才能导入财务系统,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
对于新系统的培训和学习,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公司很少为我们提供正式的培训,很多时候都是让我们自己去摸索。而摸索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帮助我们解决。
最后,关于数智化可能导致的失业问题,这也是我们内心深深的担忧。我们都知道,技术发展会让某些工作甚至某些人变得多余,那将来某一天我会不会成为那个“多余”的人?
就在最近,我们隔壁一家游戏公司,因为引入了一个可以一键生成大量图片的AIGC系统,结果导致那里近百名的设计师团队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被裁员一大半。这让我不禁开始担心,未来某一天,我是否也会因为某个“智能系统”而失去我的饭碗。
客户的需求:别泄露我的数据
作为一名消费者,我对现在很多公司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不满意。从前,每当我有问题或需要咨询,都可以直接与客服沟通,他们不仅能迅速回应,还能够根据我的情况给予合适的建议。但如今,这一切似乎都变了。
记得前不久,我想要询问关于一款产品的详细信息。打开客服窗口,跳出来的却是一个自称是“智能助手”的机器人。每当我提出问题,它总是回应一些模板化的答案,完全没有针对性。试图询问更深入的问题时,它很快就显示“不明白您的意思”。而当我请求转接真人客服时,却告诉我现在“人工客服繁忙”。一个简单的咨询,花费了我近半个小时才得以解决。
而且,我越来越觉得与这些“智能客服”沟通,就像是与一台没有情感、毫无交流能力的机器交谈。它们只会按照设定的脚本回应,完全没有了之前与真人客服沟通的舒适感。有时,遇到复杂的问题,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它们表达,只能选择放弃。
更令我担心的是,现在很多公司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他们推出了很多网站、小程序或者APP,这些似乎已经成为我与这些公司交互的唯一窗口。然而,很多时候在网站或App上进行操作,都需要输入大量的个人信息。从基本的姓名、电话,到更为私密的家庭住址、银行卡信息等,每次输入都会有一种被“裸露”的感觉。我总是担心,这些信息是否真的安全?会不会被泄露?
而我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前段时间,看到新闻报道某大型电商网站因技术问题导致数百万用户数据泄露。我想,如果那些大公司都可能出现数据泄露的问题,那些小公司岂不是风险更大。
更为糟糕的是,近期我发现接到的骚扰电话明显增多。我不禁猜测,这些骚扰电话会不会就是因为某个公司泄露了我的个人信息?
综上,数智化转型似乎已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从CEO到基层员工,再到企业的客户,每个角色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CEO为如何确保投资的价值而烦恼,CIO和CDO忙于选择和整合最佳技术产品,业务主管渴望系统真正为业务服务,基层员工则希望工具真正帮助他们而非增加负担。而企业的客户,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高效的服务,更希望自己的私人信息得到真正的保护。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更关乎到企业的战略、组织文化、员工的工作体验和客户的信任。
深入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对于各个企业,更对于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11月14日,由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数据猿与上海大数据联盟联合主办的“2023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发展论坛”应运而生。
该论坛以“释放数字价值·驱动智能升级“为主题,旨在为参与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参与者不仅可以听到业界专家关于数智化转型的最新见解和实践经验,还有机会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同行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此次论坛将重点关注企业在数智化转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以及数字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方向。
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交流和探讨,可以为企业数智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企业真正走上高效、安全、有价值的发展之路。
欢迎通过以下小程序报名参会,不仅能了解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最新动向,还有机会获得神秘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