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焦虑、压力、迷茫、失眠、已读未回......相信是个中年人都被这几个词困扰,人到了一定阶段,它们会组团来找你。最近在阅读《富足》,恰巧里面提到了 35 岁中年危机,吴博士讲的还算中肯。
以上是我从某个社交软件中截取出来的部分帖子,以前此社交软件里大家都是在讲“自己手握几个 Offer,总包***万,该选哪一个”的凡尔赛,现在这类声音已经被长期求职就业未果的声音掩盖。此一时,彼一时。
可能是计算机相关职业的关系,这个行业最近这几年特别难。行业在快速发展时,扩组织扩招,人数极速膨胀,失速增长后,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增效显然不太容易,但降本是肉眼可见,优化人员结构后,不少企业的利润明显可见的提高了。
很多 30 岁靠上的人员就变成了重点关注对象,这正是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还没有还完的时期,很多人一下子就从阳光明媚憧憬生活的春天掉进了严冬的冰窟中。这种情况一开始只是个别现象,但是近年来却越来越普遍,小企业干脆直接关门歇业,那些所谓的“大厂”,也开始以各种方式“请退”那些30多岁、有丰富工作经验、精力依然旺盛的老员工。
IT 行业里,30岁都是个坎,35 岁只是另一个坎,40 岁又会是另一个坎,对各行各业的人来讲,是一样的。通常,如果一个员工创造的价值大于享受的薪酬福利,单位是希望他留下来的。一家企业如果只有少数贡献小于薪酬福利的老员工,通常也不会拿他们开刀,因为这么做带来的社会影响不好,省下的那点薪酬远远无法弥补企业在社会形象上的丢分。
造成全社会出现中年危机的现象,那些“大厂”显然是直接原因,但是单纯指责它们也解决不了问题。要破解 35岁中年危机,还需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找到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自身竞争力源于两个因素决定:
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总量K,简称它们为“技能”
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单位价值V。
竞争力基本上等于这两个因素的乘积。
当然,假设每一个人都是在尽职尽责地工作,这样才有可比性。技能的总量是随工作年限的增加而稳步增长的,但是它的单位价值却是在快速下降的。我通常用下面两个公式来近似技能K,随时间增长的情况,以及单位价值V,随时间衰减的情况:
从前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应对的策略无非两种。一种是提高自己技能的增长速度,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
另一种方式就是减缓自己技能贬值的速度,把它们的半衰期延长,具体的技术能容易过时,但相对的业务知识就不太容易发生变化。那些门槛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掌握的专业技能,比如从事医学、法律或者信息技术中半导体设计所需要的技能,就比较复杂,需要长期专业训练和从事一线工作才能熟练掌握,它们贬值就比较慢。
没有不随时间的变化而衰减的技能,只是速度快慢而已。有个例外,智慧是不随时间衰减的。孔子在2000多年前所具有的智慧,今天依然行之有效。
在微信问一问,那些 35 年失业后怎么办的问题层出不穷,大家都被困在其中,我把其中的一个回复从中摘出来放这里,供大家作个参考。
要有归零心态,一份工作都可以从头再来,人生阶段也一样,大不了从头再来,摸清下限在哪里,底气就在哪里,一味的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已经身在危机中,再说什么职业规划都是马后炮,当务之急是解决眼下的问题,当然也不可盲目,随便找个发工资的地就去上班,这很不负责任,35岁的下半场职业路线要思考清楚,因为后面会有40,45,50,每个坎卡一下都比35岁还难受。
即便是身在危机,那些长期该做的事不能落下,属于重要不紧急的事,比如阅读写作健身,一个活脑,一个活身
多出去走走,跟不同的人聊天开阔思路,身边朋友少?让朋友多的人带你出去多认识认认人,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句话是真的。主动求职难度很大,但内推或者一起做点什么事情,还是有机会的
创业可以是个候选项,当然我更希望你在以往的工作中,有过参与创业的经历,特别是你没有创业板心态,否则一下子创业你会很不适应。反过来,你现在就要体验一下什么是创业者的心态,为以后做准备。
—扩 展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