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中职位角色发生变化,从一个一线工程师调去一个小团队做技术管理(小团队,干活还是主业)。新的团队生产环境经常出问题,于是我拿起前公司的解决办法——复盘。在我眼里,复盘可是利器:能有效的引起责任人的重视,能找到避免下次再发生的解决办法。于是说搞就搞,我先带头把线上最近几次出的生产故障写复盘报告并开复盘会议,给大家打打样,让同学们先适应。后面再出问题就让责任人自己写。实行了几次后生产环境质量明显的提升,我十分的欣慰。但是做的过程中有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一直困惑不解,为什么这么好的措施会有异议。
直到最近看了《雷蓓蓓的项目管理实战课》的新手上路,如何引入变化?
研究表明,企业变革失败的最常见因素就是人的阻力。面对一个变革,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情绪反应。这个情绪,是自动触发的,跟变革的大小无关。大到企业战略转型,小到仅仅是改变一个会议的方式,只要是引入变化,就会触发情绪反应,人们总是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人的习惯都是有惰性的,大家都喜欢用自己习惯的行为模式做事,如果要改变,就得重新适应环境。重新适应环境会触发战斗/逃跑反应(想想自己去了新的城市出差,是不是会调起全身的感官观察环境)。我作为技术管理者,还是以程序员的思维做事,有bug肯定要改,有自认为好的举措就推行。并没有考虑到人的本性。
为了解决现状,引入一个新举措,作为新的技术leader,我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团队成员有异议,他们的反应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是基本的人性嘛。问题出在我没有尊重人性,面对变革,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情绪反应。这篇文章有个热评,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项目管理上,发现问题的时候不一定是改善问题的最好时机。这个是项目管理思维和技术编程思维非常不同的点,也是可能很多技术同学转管理会踩的坑。
如何引入变革,这篇文章也给出了她的方法论:天时地利人和。
做事情要跳出个人的视野。以为是好心,以为是办好事,以为自己责任心十分到位,以为是但是实践的过程,并不丝滑。资深开发转PM/管理的同学往往会比较傲娇,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这些变革在老东家明明很很实用,队友们为何不配合。
引入变革切不可简单粗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新晋技术管理者要跳出资深开发的视野做事情,多站在项目的四类不同干系人的视角看问题,抓住他们的痛点,在大部分人接受的情况下达成共识。然后再推广新变革。
路漫漫其修远兮,继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