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SQL常用配置详解


    一、MySQL 查看配置信息

    SHOW VARIABLES: 这个命令用于检索 MySQL 服务器的配置变量。这些配置变量包括了 MySQL 服务器的各种设置,如字符集、存储引擎、缓冲池大小、日志文件路径等。SHOW VARIABLES 显示的是静态配置选项的值,这些选项通常在配置文件(如 my.cnf 或 my.ini)中设置,修改配置需要在 MySQL 服务器重新启动后才会生效。

    # 查看全部配置信息
    SHOW VARIABLES;
    # 查看以character_set开头的配置信息
    SHOW VARIABLES LIKE 'character_set%';
    
    • 1
    • 2
    • 3
    • 4

    二、MySQL 查看服务器当前运行状态的信息

    SHOW STATUS: 这个命令用于检索有关 MySQL 服务器当前运行状态的信息。这些状态信息包括了连接数、查询执行次数、缓存命中率等等。SHOW STATUS 显示的是运行时的统计数据,它们反映了服务器当前的活动和性能。这些数据在服务器运行时实时更新,通常用于监视服务器的运行情况和性能分析。

    # 查看全部运行状态信息
    SHOW STATUS;
    # 查看以Threads开头的状态信息
    SHOW STATUS LIKE 'Threads%';
    
    • 1
    • 2
    • 3
    • 4

    三、MySQL 常用配置详解

    这里要提前说明一下,MySQL的常用配置文件主要分为3个部分

    1、mysql(使用mysql命令登录数据库时的默认的设置)

    [mysql]
    # 设置MySQL客户端默认字符集
    default-character-set=utf8mb4
    socket=/var/lib/mysql/mysql.sock
    
    • 1
    • 2
    • 3
    • 4

    2、client (客户端默认设置内容)

    [client]
    port=3306
    # 设置MySQL客户端默认字符集
    default-character-set=utf8mb4
    socket=/var/lib/mysql/mysql.sock
    
    • 1
    • 2
    • 3
    • 4
    • 5

    3、mysqld(服务端端配置)

    [mysqld]
    # 服务端口
    port=3306
    # 通过bind-address参数可以控制MySQL监听哪些IP地址。如果不设置该参数,则默认会监听所有可用IP地址。
    # 使用bind-address参数可以提高MySQL的安全性。例如,我们可以将MySQL绑定到局域网内部的IP地址而不是公网IP地址,以此防止被外界攻击
    bind-address = 0.0.0.0
    # 通过mysqld创建的文件或者目录都是被mysql系统用户拥有
    user=mysql
    # 数据存储目录
    datadir=/var/lib/mysql
    socket=/var/lib/mysql/mysql.sock
    pid-file=/var/lib/mysql/mysql.pid
    # 表示是本机的序号为1,一般来讲就是master的意思
    server-id = 1
    
    # 设置时区为东八区
    default-time_zone='+8:00'
    
    # 服务端使用的字符集默认为8比特编码的latin1字符集
    character-set-server=utf8mb4
    
    # 创建新表时将使用的默认存储引擎
    default-storage-engine=INNODB
    
    # lower_case_table_names=0 表名存储为给定的大小和比较是区分大小写的
    # lower_case_table_names=1 表名存储在磁盘是小写的,但是比较的时候是不区分大小写
    # lower_case_table_names=2 表名存储为给定的大小写但是比较的时候是小写的
    # unix,linux下lower_case_table_names默认值为 0 .Windows下默认值是 1 .Mac OS X下默认值是 2
    lower_case_table_names=0
    
    # 设置sql模式 sql_mode模式引起的分组查询出现*this is incompatible with sql_mode=only_full_group_by,这里最好剔除ONLY_FULL_GROUP_BY
    sql_mode=STRICT_TRANS_TABLES,NO_ZERO_IN_DATE,NO_ZERO_DATE,ERROR_FOR_DIVISION_BY_ZERO,NO_ENGINE_SUBSTITUTION
    
    # 设置密码验证规则,如果不设置低版本navicat无法连接
    # 默认的鉴权方式,我们修改为mysql_native_password,不然的话连接会报错。因为在mysql8以后的默认加密方式改变了,由 mysql_native_password 改为了caching_sha2_password。这种加密凡是在客户端无法访问,客户端支持的是mysql_native_password
    default_authentication_plugin=mysql_native_password
    
    # MySQL支持4种事务隔离级别,他们分别是:
    # READ-UNCOMMITTED, READ-COMMITTED, REPEATABLE-READ, SERIALIZABLE.
    # 如没有指定,MySQL默认采用的是REPEATABLE-READ,ORACLE默认的是READ-COMMITTED
    transaction_isolation = REPEATABLE-READ
    
    # 允许最大连接数 默认:151
    max_connections=1000
    # MySQL能有的连接数量。当主要MySQL线程在一个很短时间内得到非常多的连接请求,这就起作用,默认:151
    # 然后主线程花些时间(尽管很短)检查连接并且启动一个新线程。back_log值指出在MySQL暂时停止回答新请求之前的短时间内多少个请求可以被存在堆栈中。
    # 如果期望在一个短时间内有很多连接,你需要增加它。也就是说,如果MySQL的连接数据达到max_connections时,新来的请求将会被存在堆栈中,以等待某一连接释放资源,该堆栈的数量即back_log,如果等待连接的数量超过back_log,将不被授予连接资源。
    # 另外,这值(back_log)限于您的操作系统对到来的TCP/IP连接的侦听队列的大小。
    # 你的操作系统在这个队列大小上有它自己的限制(可以检查你的OS文档找出这个变量的最大值),试图设定back_log高于你的操作系统的限制将是无效的。
    back_log = 600
    # 对于同一主机,如果有超出该参数值个数的中断错误连接,则该主机将被禁止连接。如需对该主机进行解禁,执行:FLUSH HOST。默认:100
    max_connect_errors = 6000
    # MySQL打开的文件描述符限制,当open_file_limit被配置的时候,比较open_files_limit和max_connections*5的值,哪个大用哪个。MySQL8.0 默认:65536
    open_files_limit = 65536
    
    
    # MySQL每打开一个表,都会读入一些数据到table_open_cache缓存中,当MySQL在这个缓存中找不到相应信息时,才会去磁盘上读取,MySQL8.0 默认:4000
    # 假定系统有200个并发连接,则需将此参数设置为200*N(N为每个连接所需的文件描述符数目);
    # 当把table_open_cache设置为很大时,如果系统处理不了那么多文件描述符,那么就会出现客户端失效,连接不上
    table_open_cache = 4000
    # 接受的数据包大小;增加该变量的值十分安全,这是因为仅当需要时才会分配额外内存。例如,仅当你发出长查询或MySQLd必须返回大的结果行时MySQLd才会分配更多内存。
    # 该变量之所以取较小默认值是一种预防措施,以捕获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错误信息包,并确保不会因偶然使用大的信息包而导致内存溢出。
    max_allowed_packet = 4M
    # 一个事务,在没有提交的时候,产生的日志,记录到Cache中;等到事务提交需要提交的时候,则把日志持久化到磁盘。默认binlog_cache_size大小32K
    binlog_cache_size = 1M
    # 定义了用户可以创建的内存表(memory table)的大小。这个值用来计算内存表的最大行数值。这个变量支持动态改变
    max_heap_table_size = 8M
    # MySQL的heap(堆积)表缓冲大小。所有联合在一个DML指令内完成,并且大多数联合甚至可以不用临时表即可以完成。
    # 大多数临时表是基于内存的(HEAP)表。具有大的记录长度的临时表 (所有列的长度的和)或包含BLOB列的表存储在硬盘上。
    # 如果某个内部heap(堆积)表大小超过tmp_table_size,MySQL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将内存中的heap表改为基于硬盘的MyISAM表。还可以通过设置tmp_table_size选项来增加临时表的大小。也就是说,如果调高该值,MySQL同时将增加heap表的大小,可达到提高联接查询速度的效果
    tmp_table_size = 16M
    # MySQL读入缓冲区大小。对表进行顺序扫描的请求将分配一个读入缓冲区,MySQL会为它分配一段内存缓冲区。read_buffer_size变量控制这一缓冲区的大小。
    # 如果对表的顺序扫描请求非常频繁,并且你认为频繁扫描进行得太慢,可以通过增加该变量值以及内存缓冲区大小提高其性能
    read_buffer_size = 2M
    # MySQL的随机读缓冲区大小。当按任意顺序读取行时(例如,按照排序顺序),将分配一个随机读缓存区。进行排序查询时,
    # MySQL会首先扫描一遍该缓冲,以避免磁盘搜索,提高查询速度,如果需要排序大量数据,可适当调高该值。但MySQL会为每个客户连接发放该缓冲空间,所以应尽量适当设置该值,以避免内存开销过大
    read_rnd_buffer_size = 8M
    # MySQL执行排序使用的缓冲大小。如果想要增加ORDER BY的速度,首先看是否可以让MySQL使用索引而不是额外的排序阶段。
    # 如果不能,可以尝试增加sort_buffer_size变量的大小
    sort_buffer_size = 8M
    # 联合查询操作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和sort_buffer_size一样,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也是每连接独享
    join_buffer_size = 8M
    # 这个值(默认8)表示可以重新利用保存在缓存中线程的数量,当断开连接时如果缓存中还有空间,那么客户端的线程将被放到缓存中,
    # 如果线程重新被请求,那么请求将从缓存中读取,如果缓存中是空的或者是新的请求,那么这个线程将被重新创建,如果有很多新的线程,
    # 增加这个值可以改善系统性能.通过比较Connections和Threads_created状态的变量,可以看到这个变量的作用。(–>表示要调整的值)
    # 根据物理内存设置规则如下:
    # 1G  —> 8
    # 2G  —> 16
    # 3G  —> 32
    # 大于3G  —> 64
    thread_cache_size = 8
    #指定用于索引的缓冲区大小,增加它可得到更好处理的索引(对所有读和多重写),到你能负担得起那样多。如果你使它太大,
    # 系统将开始换页并且真的变慢了。对于内存在4GB左右的服务器该参数可设置为384M或512M。通过检查状态值Key_read_requests和Key_reads,
    # 可以知道key_buffer_size设置是否合理。比例key_reads/key_read_requests应该尽可能的低,
    # 至少是1:100,1:1000更好(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key_read%'获得)。注意:该参数值设置的过大反而会是服务器整体效率降低
    key_buffer_size = 4M
    
    # 分词词汇最小长度,默认4
    ft_min_word_len = 4
    
    # 限制Innodb能打开的表的数据,如果库里的表特别多的情况,请增加这个
    innodb_open_files = 4000
    # InnoDB使用一个缓冲池来保存索引和原始数据, 不像MyISAM,这里你设置越大,你在存取表里面数据时所需要的磁盘I/O越少.
    # 在一个独立使用的数据库服务器上,你可以设置这个变量到服务器物理内存大小的80%,不要设置过大,否则,由于物理内存的竞争可能导致操作系统的换页颠簸.
    # 注意在32位系统上你每个进程可能被限制在 2-3.5G 用户层面内存限制,所以不要设置的太高. 默认值128M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128M
    
    # innodb使用后台线程处理数据页上的读写 I/O(输入输出)请求,根据你的 CPU 核数来更改,默认是4
    # 注:这两个参数不支持动态改变,需要把该参数加入到my.cnf里,修改完后重启MySQL服务,允许值的范围从 1-64
    innodb_write_io_threads = 4
    innodb_read_io_threads = 4
    # 默认设置为 0,表示不限制并发数,这里推荐设置为0,更好去发挥CPU多核处理能力,提高并发量
    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 = 0
    # InnoDB中的清除操作是一类定期回收无用数据的操作。在之前的几个版本中,清除操作是主线程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运行时它可能会堵塞其它的数据库操作。
    # 从MySQL5.5.X版本开始,该操作运行于独立的线程中,并支持更多的并发数。用户可通过设置innodb_purge_threads配置参数来选择清除操作是否使用单独线程,默认情况下参数设置为0(不使用单独线程),设置为 1 时表示使用单独的清除线程。建议为1
    innodb_purge_threads = 1
    
    
    #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0,表示每隔一秒把log buffer刷到文件系统中(os buffer)去,并且调用文件系统的“flush”操作将缓存刷新到磁盘上去。也就是说一秒之前的日志都保存在日志缓冲区,也就是内存上,如果机器宕掉,可能丢失1秒的事务数据。
    # 主线程中每秒会将重做日志缓冲写入磁盘的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中。不论事务是否已经提交)默认的日志文件是ib_logfile0,ib_logfile1
    #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1,表示在每次事务提交的时候,都把log buffer刷到文件系统中(os buffer)去,并且调用文件系统的“flush”操作将缓存刷新到磁盘上去。这样的话,数据库对IO的要求就非常高了,如果底层的硬件提供的IOPS比较差,那么MySQL数据库的并发很快就会由于硬件IO的问题而无法提升。
    #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2,表示在每次事务提交的时候会把log buffer刷到文件系统中去,但并不会立即刷写到磁盘。如果只是MySQL数据库挂掉了,由于文件系统没有问题,那么对应的事务数据并没有丢失。只有在数据库所在的主机操作系统损坏或者突然掉电的情况下,数据库的事务数据可能丢失1秒之类的事务数据。这样的好处,减少了事务数据丢失的概率,而对底层硬件的IO要求也没有那么高(log buffer写到文件系统中,一般只是从log buffer的内存转移的文件系统的内存缓存中,对底层IO没有压力)
    # 每次事务提交的时候将数据写入事务日志,而这里的写入仅是调用了文件系统的写入操作,而文件系统是有 缓存的,所以这个写入并不能保证数据已经写入到物理磁盘
    # 默认值1是为了保证完整的ACID。当然,你可以将这个配置项设为1以外的值来换取更高的性能,但是在系统崩溃的时候,你将会丢失1秒的数据。
    # 设为0的话,mysqld进程崩溃的时候,就会丢失最后1秒的事务。设为2,只有在操作系统崩溃或者断电的时候才会丢失最后1秒的数据。InnoDB在做恢复的时候会忽略这个值。
    # 总结
    # 设为1当然是最安全的,但性能页是最差的(相对其他两个参数而言,但不是不能接受)。如果对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要求不高,完全可以设为2,如果只最求性能,例如高并发写的日志服务器,设为0来获得更高性能
    # 默认:1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2
    # 此参数确定些日志文件所用的内存大小,以M为单位。缓冲区更大能提高性能,但意外的故障将会丢失数据。MySQL8.0默认为16M
    innodb_log_buffer_size = 16M
    # 此参数确定数据日志文件的大小,更大的设置可以提高性能,但也会增加恢复故障数据库所需的时间,MySQL8.0默认为48M
    innodb_log_file_size = 48M
    # 为提高性能,MySQL可以以循环方式将日志文件写到多个文件。MySQL8.0默认为2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2
    # innodb主线程刷新缓存池中的数据,使脏数据比例小于90%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 90
    # InnoDB事务在被回滚之前可以等待一个锁定的超时秒数。InnoDB在它自己的锁定表中自动检测事务死锁并且回滚事务。InnoDB用LOCK TABLES语句注意到锁定设置。默认值是50秒
    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 60 
    
    # 批量插入缓存大小, 这个参数是针对MyISAM存储引擎来说的。适用于在一次性插入100-1000+条记录时, 提高效率。默认值是8M。可以针对数据量的大小,翻倍增加。
    bulk_insert_buffer_size = 8M
    # MyISAM设置恢复表之时使用的缓冲区的尺寸,当在REPAIR TABLE或用CREATE INDEX创建索引或ALTER TABLE过程中排序 MyISAM索引分配的缓冲区
    myisam_sort_buffer_size = 8M
    # 如果临时文件会变得超过索引,不要使用快速排序索引方法来创建一个索引。注释:这个参数以字节的形式给出
    myisam_max_sort_file_size = 10G
    # 如果该值大于1,在Repair by sorting过程中并行创建MyISAM表索引(每个索引在自己的线程内) 
    myisam_repair_threads = 1
    
    
    # 服务器关闭交互式连接前等待活动的秒数。交互式客户端定义为在mysql_real_connect()中使用CLIENT_INTERACTIVE选项的客户端。默认值:28800秒(8小时)
    interactive_timeout = 28800
    # 服务器关闭非交互连接之前等待活动的秒数。在线程启动时,根据全局wait_timeout值或全局interactive_timeout值初始化会话wait_timeout值,
    # 取决于客户端类型(由mysql_real_connect()的连接选项CLIENT_INTERACTIVE定义)。参数默认值:28800秒(8小时)
    # MySQL服务器所支持的最大连接数是有上限的,因为每个连接的建立都会消耗内存,因此我们希望客户端在连接到MySQL Server处理完相应的操作后,应该断开连接并释放占用的内存。如果你的MySQL Server有大量的闲置连接,他们不仅会白白消耗内存,而且如果连接一直在累加而不断开,最终肯定会达到MySQL Server的连接上限数,这会报'too many connections'的错误。对于wait_timeout的值设定,应该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来判断。
    # 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show processlist命令查看当前系统的连接状态,如果发现有大量的sleep状态的连接进程,则说明该参数设置的过大,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小些。要同时设置interactive_timeout和wait_timeout才会生效。
    wait_timeout = 28800
    
    
    # binlog 配置,
    log_bin = /var/lib/mysql/binlog
    # 日志存储天数 默认0 永久保存
    expire_logs_days = 90
    # binlog最大值
    max_binlog_size = 1024M
    # 规定binlog的格式,binlog有三种格式statement、row、mixad,MySQL8.0之前默认使用statement,MySQL8.0默认使用row格式,建议使用row格式
    # ROW:日志中会记录成每一行数据被修改的形式,然后在 slave 端再对相同的数据进行修改。
    # Statement:每一条会修改数据的 SQL 都会记录到 master 的 bin-log 中。slave 在复制的时候 SQL 进程会解析成和原来 master 端执行过的相同的 SQL 再次执行。
    # Mixed:在 Mixed 模式下,MySQL 会根据执行的每一条具体的 SQL 语句来区分对待记录的日志形式,也就是在 statement 和 row 之间选择一种。
    binlog-format = ROW
    # 在提交n次事务后,进行binlog的落盘,0为不进行强行的刷新操作,而是由文件系统控制刷新日志文件,如果是在线交易和账有关的数据建议设置成1,如果是其他数据可以保持为0即可
    sync_binlog = 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四、配置修改演示

    一般都是修改 mysqld(服务端端配置),这里会对部分配置进行修改演示。

    1、修改 my.cnf 配置文件(window系统修改my.ini配置文件)

    window默认地址:C:\ProgramData\MySQL\MySQL Server 8.0.18\my.ini
    linux默认地址:/etc/mysql/my.cnf (这个需要看怎么安装的,我使用docker安装的是在这个目录)

    找到文件中的 [mysqld],在这个[mysqld]添加需要的配置即可

    # 这里需要注意,如果是使用!includedir引入额外配置文件,需要加上[mysqld]不然无法识别
    [mysqld]
    
    # 服务端使用的字符集默认为8比特编码的latin1字符集
    character-set-server=utf8mb4
    
    # MySQL支持4种事务隔离级别,他们分别是:
    # READ-UNCOMMITTED, READ-COMMITTED, REPEATABLE-READ, SERIALIZABLE.
    # 如没有指定,MySQL默认采用的是REPEATABLE-READ,ORACLE默认的是READ-COMMITTED
    transaction_isolation = READ-COMMITTED
    
    # 允许最大连接数 默认:151
    max_connections=1000
    
    # binlog 配置,
    log_bin = /var/lib/mysql/binlog
    # 日志存储天数 默认0 永久保存
    expire_logs_days = 90
    # binlog最大值
    max_binlog_size = 1024M
    # 规定binlog的格式,binlog有三种格式statement、row、mixad,默认使用statement,建议使用row格式
    binlog-format = ROW
    # 在提交n次事务后,进行binlog的落盘,0为不进行强行的刷新操作,而是由文件系统控制刷新日志文件,如果是在线交易和账有关的数据建议设置成1,如果是其他数据可以保持为0即可
    sync_binlog = 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修改好后重启MySQL

    2、查看是否修改成功

    这里就看一下默认事务隔离级别配置,登录MySQL执行下面语句

    SHOW VARIABLES LIKE "transaction_isolation";
    
    •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ySQL默认采用的是REPEATABLE-READ,这里可以看到被更改成READ-COMMITTED

  • 相关阅读:
    appium操作微信小程序
    青龙面板【常见问题报错】以及【升级方法】
    Vuex——笔试题、Vuex简介、引入方式、State、Getter、Mutation、Action、Module
    用连续自然数之和来表达整数 - 华为OD统一考试(C卷)
    蓝桥杯打卡Day4
    std::解读
    蓝桥杯实战应用【算法代码篇】-希尔排序(附python、Java、C++和C语言代码)
    大厂秋招真题【栈】Bilibili2019秋招-简单表达式求值
    第九章认识Express模板
    doris通关之概念、架构篇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606481/article/details/13285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