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SQL(7) Innodb 原理和日志


    一、MySQL结构
    客户端
    server层  查询缓存(5.7) 连接器  分析器  优化器  执行器
    引擎层

    二、一条update操作mysql的流程

    三、MySQL的日志
    (1)redo log
    保证MySQL 持久性的关键,如果MySQL宕机,buffer pool中数据丢失,可以恢复数据
    关键参数:
    innodb_log_buffer_size:设置redo log buffer大小参数,默认16M ,最大值是4096M,最小值为1M。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设置redo log文件存储位置参数,默认值为"./",即innodb数据文件存储位置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设置redo log文件的个数,命名方式如: ib_logfile0, iblogfile1... iblogfileN。默认2个,最大100个
    innodb_log_file_size:设置单个redo log文件大小,默认值为48M。最大值为512G,注意最大值指的是整个 redo log系列文件之和,即(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innodb_log_file_size)不能大于最大值512G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这个参数控制 redo log 的写入策略,它有三种可能取值:
        设置为0: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是把 redo log 留在 redo log buffer 中,数据库宕机可能会丢失数据。
        设置为1(默认值):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将 redo log 直接持久化到磁盘,数据最安全,不会因为数据库
    宕机丢失数据,但是效率稍微差一点,线上系统推荐这个设置。
        设置为2: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是把 redo log 写到操作系统的缓存page cache里,这种情况如果数据库宕机是不会丢失数据的,但是操作系统如果宕机了,page cache里的数据还没来得及写入磁盘文件的话就会丢失数据。
    InnoDB 有一个后台线程,每隔 1 秒,就会把 redo log buffer 中的日志,调用 操作系统函数 write 写到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然后调用操作系统函数 fsync 持久化到磁盘文件。

    redo log 写入磁盘过程:


    redo log 从头开始写,写完一个文件继续写另一个文件,写到最后一个文件末尾就又回到第一个文件件开头循环写

    write pos 是当前记录的位置,一边写一边后移,写到第 3 号文件末尾后就回到 0 号文件开头。
    checkpoint 是当前要擦除的位置,也是往后推移并且循环的,擦除记录前要把记录更新到数据文件里。
    write pos 和 checkpoint 之间的部分就是空着的可写部分,可以用来记录新的操作。如果 write pos 追上checkpoint,表示redo log写满了,这时候不能再执行新的更新,得停下来先擦掉一些记录,把 checkpoint 推进一下。

    (2)undo log
    InnoDB对undo log文件的管理采用段的方式,也就是回滚段(rollback segment) 。每个回滚段记录了 1024 个undo log segment ,每个事务只会使用一个undo log segment。
    在MySQL5.5的时候,只有一个回滚段,那么最大同时支持的事务数量为1024个。在MySQL 5.6开始,InnoDB支持最大 128个回滚段,故其支持同时在线的事务限制提高到了 128*1024 。
    innodb_undo_directory:设置undo log文件所在的路径。该参数的默认值为"./",即innodb数据文件存储位置,目录下ibdata1文件就是undo log存储的位置。
    innodb_undo_logs: 设置undo log文件内部回滚段的个数,默认值为128。
    innodb_undo_tablespaces: 设置undo log文件的数量,这样回滚段可以较为平均地分布在多个文件中。设置该参数后,会在路径innodb_undo_directory看到undo为前缀的文件。

    undo log日志什么时候删除?
    新增类型的,在事务提交之后就可以清除掉了。
    修改类型的,事务提交之后不能立即清除掉,这些日志会用于mvcc。只有当没有事务用到该版本信息时才可以清除。
    不开启事务的操作会记录undo log吗?
    不会

    (3)bin log
    binlog二进制日志记录保存了所有执行过的修改操作语句,不保存查询操作。如果 MySQL 服务意外停止,可通过二进制日志文件排查,用户操作或表结构操作,从而来恢复数据库数据。
    启动binlog记录功能,会影响服务器性能,但如果需要恢复数据或主从复制功能,则好处则大于对服务器的影响。
    总的来说有两个作用,主从复制和恢复数据
    log_bin OFF 关闭; ON开启,5.7默认关闭  8.0默认开启
    log‐bin设置binlog的存放位置,可以是绝对路径,也可以是相对路径,这里写的相对路径,则binlog文件默认会放在data数据目录下,通常有两个文件,一个是mysql-binlog.index(为了更快的找到数据在哪个mysql-binlog文件中)
    一个是mysql-binlog.000001,通过show binary logs 查看有多少个binlog文件
    log‐bin=mysql‐binlog
    Server Id是数据库服务器id,随便写一个数都可以,这个id用来在mysql集群环境中标记唯一mysql服务器,集群环境中每台mysql服务器的id不能一样,不加启动会报错
    server‐id=1
    其他配置
    binlog_format = row # 日志文件格式,支持三种格式类型
        STATEMENT:基于SQL语句的复制,每一条会修改数据的sql都会记录到master机器的bin-log中,这种方式日志量小,节约IO开销,提高性能,但是对于一些执行过程中才能确定结果的函数,比如UUID()、SYSDATE()等函数如果随sql同步到slave机器去执行,则结果跟master机器执行的不一样。
        ROW:基于行的复制,日志中会记录成每一行数据被修改的形式,然后在slave端再对相同的数据进行修改记录下每一行数据修改的细节,可以解决函数、存储过程等在slave机器的复制问题,但这种方式日志量较大,性能不如Statement。举个例子,假设update语句更新10行数据,Statement方式就记录这条update语句,Row方式会记录被修改的10行数据。
        MIXED:混合模式复制,实际就是前两种模式的结合,在Mixed模式下,MySQL会根据执行的每一条具体的sql语句来区分对待记录的日志形式,也就是在Statement和Row之间选择一种,如果sql里有函数或一些在执行时才知道结果的情况,会选择Row,其它情况选择Statement,推荐使用这一种。

    expire_logs_days = 15 # 执行自动删除binlog日志文件的天数, 默认为0, 表示不自动删除
    max_binlog_size = 200M # 单个binlog日志文件的大小限制,默认为 1GB
    binlog写入磁盘机制主要通过 sync_binlog 参数控制,默认值是 0。
        0,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只 write 到page cache,由系统自行判断什么时候执行 fsync 写入磁
    盘。虽然性能得到提升,但是机器宕机,page cache里面的 binlog 会丢失。
        1,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会执行 fsync 写入磁盘,这种方式最安全。
        N,还有一种折中方式,可以设置为N(N>1),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write 到page cache,但累积N个事务后才 fsync 写入磁盘,这种如果机器宕机会丢失N个事务的binlog。

    发生以下任何事件时, binlog日志文件会重新生成:
            服务器启动或重新启动
            服务器刷新日志,执行命令flush logs
            日志文件大小达到 max_binlog_size 值,默认值为 1GB

    删除当前的binlog文件
    reset master;
    删除指定日志文件之前的所有日志文件,下面这个是删除6之前的所有日志文件,当前这个文件不删除purge master logs to 'mysql‐binlog.000006';
    删除指定日期前的日志索引中binlog日志文件
    purge master logs before '2023‐01‐21 14:00:00';

    查看binlog
    可以用mysql自带的命令工具 mysqlbinlog 查看binlog日志内容
    查看bin‐log二进制文件(命令行方式,不用登录mysql)
    mysqlbinlog ‐‐no‐defaults ‐v ‐‐base64‐output=decode‐rows D:/dev/mysql‐5.7.25‐winx64/data/mysql‐binlog.000007

    查看bin‐log二进制文件(带查询条件)
    mysqlbinlog ‐‐no‐defaults ‐v ‐‐base64‐output=decode‐rows D:/dev/mysql‐5.7.25‐winx64/data/mysql‐binlog.000007 start‐datetime="2023‐01‐21 00:00:00" stop‐datetime="2023‐02‐01 00:00:00" start‐position="5000" stop‐position="20000"

    binlog 数据的恢复,如果是删库跑路了,怎么恢复,一般binlog日志不可能一直保存,虽然默认不删除,这样会耗费磁盘,
    所以单纯以后binlog来保证数据不丢失不靠谱,一般的做法是会一定时间内备份之前的数据,备份的数据和binlog的数据要
    有并集,如果删库跑路了,可以先用备份数据恢复之前的数据,再在恢复的时间点去用binlog恢复之后的数据binlog数据恢复有两种方式,binlog中会有 at 偏移量 或者 有 set  时间戳,可以用 偏移量和时间戳来恢复需要区间的数据
    备份命令:
    mysqldump ‐u root 数据库名>备份文件名; #备份整个数据库
    mysqldump ‐u root 数据库名 表名字>备份文件名; #备份整个表
    mysql ‐u root test < 备份文件名 #恢复整个数据库,test为数据库名称,需要自己先建一个数据库test
    恢复命令:
    mysqlbinlog ‐‐no‐defaults ‐‐start‐position=219 ‐‐stop‐position=701 ‐‐database=test D:/dev/mysql‐5.7.25‐winx64/data/mysql‐binlog.000009 | mysql ‐uroot ‐p123456 ‐v test

    补充一个根据时间来恢复数据的命令,我们找到第一条sql BEGIN前面的时间戳标记 SET TIMESTAMP=1674833544,
    再找到第二条sql COMMIT后面的时间戳标记 SET TIMESTAMP=1674833663,转成datetime格式
    mysqlbinlog ‐‐no‐defaults ‐‐start‐datetime="2023‐1‐27 23:32:24" ‐‐stop‐datetime="2023‐1‐27 23:34:23" ‐‐database=test D:/dev/mysql‐5.7.25‐winx64/data/mysql‐binlog.000009 | mysql ‐uroot ‐p123456 ‐v test

    为什么会有redo log和binlog两份日志呢?
    因为最开始 MySQL 里并没有 InnoDB 引擎。MySQL 自带的引擎是 MyISAM,但是MyISAM 没有 crash-safe 的能力,binlog 日志只能用于归档。而 InnoDB 是另一个公司以插件形式引入 MySQL 的,既然只依靠 binlog 是没有crash-safe 能力的,所以InnoDB 使用另外一套日志系统——也就是 redo log 来实现 crash-safe 能力。有了 redo log,InnoDB 就可以保证即使数据库发生异常重启,之前提交的记录都不会丢失,这个能力称为crash safe。

    (4)错误日志
    Mysql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志是错误日志,它记录了数据库启动和停止,以及运行过程中发生任何严重错误时的相关信息。当数据库出现任何故障导致无法正常使用时,建议首先查看此日志。
    在MySQL数据库中,错误日志功能是默认开启的,而且无法被关闭。查看错误日志存放位置show variables like '%log_error%';


    (5)通用日志
    通用查询日志记录用户的所有操作,包括启动和关闭MySQL服务、所有用户的连接开始时间和截止时间、发给MySQL 数据库服务器的所有 SQL 指令等,如select、show等,无论SQL的语法正确还是错误、也无论SQL执行成功还是失败,MySQL都会将其记录下来。通用查询日志用来还原操作时的具体场景,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定位一些疑难问题,比如重复支付等问题。
    general_log:是否开启日志参数,默认为OFF,处于关闭状态,因为开启会消耗系统资源并且占用磁盘空间。一般不建议开启,只在需要调试查询问题时开启。
    general_log_file:通用查询日志记录的位置参数。show variables like '%general_log%';

  • 相关阅读:
    pandas使用dataframe中的两列时间对象数据列作差生成时间差数据列、指定时间数据列相加timedelta数据列实现数据偏移(向前偏移、时间增加)
    Lange电桥的设计
    算法:(贪心算法)-独木舟问题
    linux内核I2C子系统详解——看这一篇就够了
    java-ssm-基于jsp商场停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附源码】计算机毕业设计SSM时间管理系统
    Codeforces Beta Round 5
    论文检测系统是怎么检测呢?
    【华为机试真题 JAVA】字符串删除后的最大数值-100
    信息学奥赛一本通 2082:【21NOIP提高组】报数 | 洛谷 P7960 [NOIP2021] 报数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qq_35285375/article/details/13322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