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结:早期是不分单片机和其他CPU的,早期都是一起的,后来应用级别的高端CPU相继推出用于别的行业(PC,手机)其中一支专用与低性能,低价格作为主控的CPU就成为了今天所说的单片机。
(2)intel发明(设计了8051系列的内核IP)了8051单片机。早期Intel自己设计自己制造8051的CPU卖。后来INter主攻了高性能CPU,看不上8051这个市场,所以Intel开发了8051的IP,于是很多半导体厂商基于intel的805的IP设计生产了自己的51系列。
(1)缺点:低性能,普通
(2)优势:IP免费,性价比高(理性思路:性能够用前提下尽量低价)
(1)PIC是16位 或者 32位 的单片机,性能比较高,最大优势是工业应用。
(2)PIC典型的RISC架构
(3)PIC的性价比不高,所以PIC还有一个特点:
(4)PIC有一堆台湾产的山寨替代品
(1)AVR是atmel公司的,除了51系列(AT89C51)还有别的32位单片机
(1)很多半导体厂商各自的一些单片机系列,各自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但是不算特别大的比例。
(1)参考嵌入式核心课程。
(2)ARM公司的单片机主要是Cortex-M系列的,比如M0,M1,M2
(3)ARM单片机特点是32位高性能,架构合理,功耗低,主流的发展方向。
(1)当前实际使用单片机的思路:低价格低性能用51,PIC
(2)高性能高性价比用ARM Cortex-M系列
早期典型的51单片机外部接12MHz晶振,内部电路对12MHz的原始时钟进行12分频变成1MHz的时钟给CPU,所以早期典型的51内核的主频是1MHz.后来工艺改良了单片机也设计改良了,CPU可以耐受的主频提升了,所以制造出了所谓的6时钟周期51单片机(6分频,主频2MHz)和1时钟周期的51单片机(1分频,主频12MHz,叫1T单片机)。所以1T单片机就是高性能51单片机。
就是再系统编程/在线编程。早期的51单片机需要专门的烧录器上面来烧录(早期是把芯片固定到烧录器的架子上把程序烧录进去,这样子如果产品程序升级就要把芯片从电路上焊接下来然后放到烧录器上去重新烧录新的程序,然后再焊接上去,后来发明了一种更加方便的方式。CPU支持直接再电路板(产品)上的烧录程序,这就叫再系统编程ISP。这就方便了程序的烧录和升级。
最早的就是89系列,89系列就是最典型的传统的51单片机,参照的是AT89C51.STC现用90系列替代89系列。89/90系列属于低端51,价格很低。
(1)属于1T单片机【属于新式的51单片机,性能配置较高,配置有高有低
(2)三个差别:11系列最早,12系列,最新是15,越往后工艺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