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启动Redis的时候,就通过配置文件来启动
redis-server /usr/local/redis/redis-7.0.11/redis.conf
1、配置文件 unit单位 对大小写不敏感!
可以导入其他的配置文件,就好比python中导入包import命令一样,只不过是跟c语言导入配置差不多。
- bind 127.0.0.1 # 绑定的ip(我们可以设定为0.0.0.0,这样外部的机器也能访问我们的redis数据库了)
-
- protected-mode yes # 保护模式,目的是保护redis数据库的安全
-
- port 6379 #端口设置,用于发布出去的端口
其中的配置
进行持久化,在规定的时间内,当执行了多少次操作则会发生持久化,并生成持久化到文件 .rdb文件 和 .aof文件。
对持久化的RDB进行配置的地方
因为redis是内存数据库,如果没有持久化,那么数据断电及失!
其中 save 3600 1 表示如果3600秒内,如果至少有一个 key 进行了修改,我们就进行持久化操作!
在之后我们学习持久化后,会自己定义这个参数!!
其他配置:
在搭建主从复制集群的时候使用的配置
可以在这里设置redis的密码,默认redis是没有密码的!
配置说明:
其他具体的配置,我们在Redis的持久化中去详细讲解配置。
Redis是内存数据库,如果不将内存中的数据库状态保存到磁盘,那么一旦服务器进程退出,服务器中的数据库状态也会消失。所以Redis提供了持久化功能!
在主从复制的配置中,rdb一般就是当作备用使用的!在从机上面!
什么是RDB呢?
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将内存中的数据集快照写入磁盘,也就是行话讲的Snapshot快照,它恢复时是将快照文件直接读到内存里。
实现过程:
Redis会单独创建 ( fork )一个子进程来进行持久化,会先将数据写入到一个临时文件中,待持久化过程都结束了,再用这个临时文件替换上次持久化好的文件。整个过程中,主进程是不进行任何I0操作的。这就确保了极高的性能。如果需要进行大规模数据的恢复,且对于数据恢复的完整性不是非常敏感,那RDB方式要比AOF方式更加的高效。RDB的缺点是最后一次持久化后的数据可能丢失。 我们默认使用的就是RDB,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修改这个配置!
rdb保存的文件是dump.rdb ,其实它都是在我们redis的配置文件中的快照配置的
下面我们将进行测试:
- [root@localhost redis-7.0.11]# ls
- 00-RELEASENOTES CODE_OF_CONDUCT.md COPYING dump.rdb Makefile README.md redis.conf.bck runtest runtest-moduleapi SECURITY.md src TLS.md
- BUGS CONTRIBUTING.md deps INSTALL MANIFESTO redis.conf redis.log runtest-cluster runtest-sentinel sentinel.conf tests utils
- [root@localhost redis-7.0.11]# rm -rf dump.rdb # 删除持久化文件dump.rdb
- [root@localhost redis-7.0.11]# redis-cli
- 127.0.0.1:6379> AUTH 123456
- OK
- 127.0.0.1:6379> save
- OK
- 127.0.0.1:6379> set k1 v1 # 进行5插入数据次操作
- OK
- 127.0.0.1:6379> set k2 v2
- OK
- 127.0.0.1:6379> set k3 v3
- OK
- 127.0.0.1:6379> set k4 v4
- OK
- 127.0.0.1:6379> set k5 v5
- OK
- 127.0.0.1:6379> exit
- [root@localhost redis-7.0.11]# ls # 发现重新生成了持久化文件dump.rdb
- 00-RELEASENOTES CODE_OF_CONDUCT.md COPYING dump.rdb Makefile README.md redis.conf.bck runtest runtest-moduleapi SECURITY.md src TLS.md
- BUGS CONTRIBUTING.md deps INSTALL MANIFESTO redis.conf redis.log runtest-cluster runtest-sentinel sentinel.conf tests utils
- [root@localhost redis-7.0.11]#
1、save的规则满足的情况下,会自动触发rdb规则!
2、执行flushall命令,也会触发我们的rdb规则!
3、退出redis数据库,也会产生rdb文件!
备份就自动生成一个dump.rdb,因此有时候我们会在生产环境中对这个文件进行备份!
1、只需要将rdb文件放在我们redis启动目录就可以,redis启动的时候会自动检查dump.rdb恢复其中的数据!
2、过程中查看需要存放的位置:
- 127.0.0.1:6379> config get dir
- 1) "dir"
- 2) "/usr/local/redis/redis-7.0.11" # 如果在该目录下存在dump.rdb文件,那么启动就会自动恢复其中的数据
- 127.0.0.1:6379>
几乎就他自己默认的配置就够用了,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去学习!
优点︰
1、适合大规模的数据恢复!2、对数据的完整性要不高!
缺点∶
1、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进程操作!如果redis意外宕机了,这个最后一次修改数据就没有的了!2、fork进程的时候,会占用一定的内容空间!!
将我们的所有命令都记录下来,history,恢复的时候就把这个文件全部在执行一遍!
以日志的形式来记录每个写操作,将Redis执行过的所有指令记录下来(读操作不记录),只许追加文件但不可以改写文件,redis启动之初会读取该文件重新构建数据,换言之,redis重启的话就根据日志文件的内容将写指令从前到后执行一次以完成数据的恢复工作。
AOF保存的是appendonly.aof 文件
- appendonly no # 默认是不开启aof模式的,默认是使用rdb方式持久化的,在大部分所有的情况下,rdb完全够用!
- appendfilename "appendon1y.aof" # 持久化的文件的名字
-
- # appendfsync always # 每次修改都会sync。消耗性能
- appendfsync everysec # 每秒执行一次 sync,可能会丢失这1s的数据!
- # appendfsync no # 不执行sync,这个时候操作系统自己同步数据,速度最快!
默认是不开启的,我们需要手动进行配置!我们只需要将appendonly改为yes就开启了aof !
重启redis,AOF就可以生效了!
导入数据
查看appendonly.aof文件内保存的数据
如果这个aof文件有错位,这时候redis是启动不起来的吗,我们需要修复这个aof文件
redis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工具redis-check-aof --fix
假如我们特意修改 appendonly.aof 文件导致出错呢?我们就可以使用redis-check-aof文件来进行修复。
发现启动失败,我们就使用 redis-check-aof 文件来进行修复
如果aof文件修复后一切正常,重启就可以直接恢复了!
aof默认就是文件的无限追加,文件会越来越大!!
如果aof文件大于64m,太大了! fork一个新的进程来将我们的文件进行重写!
优点︰
1、每一次修改都同步,文件的完整会更加好!2、每秒同步一次,可能会丢失一秒的数据!
3、从不同步,效率最高的!
缺点∶
1、相对于数据文件来说,aof远远大于rdb,修复的速度也比 rdb慢!2、Aof运行效率也要比rdb慢,所以我们redis默认的配置就是rdb持久化!
1、RPB持久化方式能够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对你的数据进行快照存储。
2、AOF持久化方式记录每次对服务器写的操作,当服务器重启的时候会重新执行这些命令来恢复原始的数据,AOF命令以 Redis 协议追加保存每次写的操作到文件末尾,Redis还能对AOF文件进行后台重写,使得AOF文件的体积不至于过大。
3、只做缓存,如果你只希望你的数据在服务器运行的时候存在,你也可以不使用任何持久化。
4、同时开启两种持久化方式:
~ 在这种情况下,当redis重启的时候会优先载入AOF文件来恢复原始的数据,因为在通常情况下AOF文件保存的数据集要比RDB文件保存的数据集要完整。
~ RDB的数据不实时,同时使用两者时服务器重启也只会找AOF文件,那要不要只使用AOF呢?作者建议不要,因为RDB更适合用于备份数据库(AOF在不断变化不好备份),快速重启,而且会有AOF可能存在潜在的Bug,留着RDB作为一个万一的手段。5、性能建议
~ 因为RDB文件只用作后备用途,建议只在Slave上持久化RDB文件,而且只要15分钟备份一次就够了,只保留save 900 1这条规则。
~ 如果Enable AOF(使用AOF),好处是在最恶劣情况下也只会丢失不超过两秒数据,启动脚本较简单只load自己的AOF文件就可以了,代价一是带来了持续的IO,二是AOF rewrite的最后将rewrite过程中产生的新数据写到新文件造成的阻塞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硬盘许可,应该尽量减少AOF rewrite的频率,AOF重写的基础大小默认值64M太小了,可以设到5G以上,默认超过原大小100%大小的重写可以改到适当的数值。
~ 如果不Enable AOF,仅靠Master-Slave Repllcation实现高可用性也可以,能省掉一大笔IO,也减少了rewrite时带来的系统波动。代价是如果Master/Slave同时倒掉(服务器整个断电),会丢失十几分钟的数据,启动脚本也要比较两个Master/Slave 中的RDB文件,载入较新的那个,微博就是这种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