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完题目查看题解的时候,被acwing大佬的思路所震撼,所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将
大佬的思路复刻一遍展现给大家,同时丰富了内容,使得 0基础的小伙伴都能够看懂,此外还给出了自己的代码为大家当反面教材,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关注啦!
如下图所示的螺旋折线经过平面上所有整点恰好一次。
对于整点 (X,Y),我们定义它到原点的距离 dis(X,Y) 是从原点到 (X,Y) 的螺旋折线段的长度。
例如 dis(0,1)=3,dis(−2,−1)=9
给出整点坐标 (X,Y),你能计算出 dis(X,Y) 吗?
输入格式
包含两个整数 X,Y。
输出格式
输出一个整数,表示 dis(X,Y)。
数据范围
−109≤X,Y≤109
输入样例:
0 1
输出样例:
3
很明显,图形的构造是有规律的,站在编程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如何将整个图形划分为有规律的小块呢?
我们发现每一圈的许多点横纵坐标绝对值的最大值是相同的,我们依据此特点将这些点划分成一层,看图
现在我们分好层了,那么对于每一层而言,我们还要进行分析,那么怎么划分每一层使得我们的分析思路最简单呢?
从对称性入手,通过这样的手段使得每一层分化为近乎完整的两个部分
然后我们对关键的对称点分析,发现有:
发现规律:4 * n^2
对于对称点的左边那些目标点,那些点的长度为 4 * n^2 –(对称点到目标点的曼哈顿距离)
对于对待点的右边那些目标点,那些点的长度为 4 * n^2 +(对称点到目标点的曼哈顿距离)
假设有两个点A(x1, y1)和B(x2, y2),则它们之间的曼哈顿距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d = |x1 - x2| + |y1 - y2|
曼哈顿距离的名称源自纽约曼哈顿区的街道布局,因为在曼哈顿区,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是沿着网格状的街道行走,而不是直线距离。
曼哈顿距离在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分析中经常被使用,特别是在图像处理、路线规划和聚类分析等领域。它的优点之一是计算简单快速,而且对于在坐标系中移动的物体来说更加直观。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long long LL;//由于累加的数据过大,这里用
// long long 来进行存储
int main(){
LL x,y;
cin>>x>>y;
LL n=max(abs(x),abs(y));
if(y<=x){//这里判断是右边的部分
cout<<4*n*n+abs(x-n)+abs(y-n)<<endl;
}
else{
cout<<4*n*n-abs(x-n)-abs(y-n)<<endl;
}
}
这里对每一层的划分是如下图所示:
只能对 9 / 15 个数据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long long LL;
int main(){
int x,y;
cin>>x>>y;
LL res=0;
int flag=0;
if(x==0 && y==0){
res=0;
}
else{
flag=max(abs(x),abs(y));
// cout<
if(x==-flag && y>=-flag+1 && y<flag){
res+=abs(x+flag)+abs(y+flag-1);
}
else if(y==flag && x>-flag && x<=flag){
res+=abs(x+flag)+abs(y+flag-1);
}
else if(x==flag && y<flag && y>=-flag) res+=4*flag-1+flag-y;
else if(y== -flag && x<flag && x>=-flag) res+=flag-x + 6*flag-1;
}
if(flag){
for(int i=flag-1;i>=1;i--){
res+=8*i-1;
}
}
cout<<res+flag<<en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