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参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规程》第三十二条规定:“幼儿园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
发展水平,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 )。”
A.行为习惯 B.学习习惯
C.情感和态度 D.个性心理品质
2.总目标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总体要求,它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 )。
A.整体性 B.全面性
C.深刻性 D.方向性
3.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社会领域课程起的作用是( )。
A.整合协调 B.联系纽带
C.评价诊断 D.价值导向
4.个体社会品质形成的首要认知条件是( )。
A.区分自我与他人 B.观点采择
C.好动性 D.自信心
5.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合作行为开始发生并迅猛发展的年龄是在( )。
A.2岁左右 B.3岁左右
C.4岁左右 D.5岁左右
6.按照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学前儿童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家庭与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等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微观系统 B.内在系统
C.中介系统 D.宏观系统
7.偶发事件中的社会教育是( )。
A.有组织的 B.连续的
C.系统的 D.即时的
8.在幼儿园活动转换环节,对于速度较慢的学前儿童,教师可以提前提醒,这符合( )
要求。
A.分批转换,避免统一行动 B.弹性转换时间,尊重个体差异
C.给予任务,避免消极等待 D.明确指示操作,注重环境可控
9.“超超在拿小抹布擦自己的桌子的时候,把抹布弄得很湿,然后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上,后来干脆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了好大一片。老师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后,
及时制止了他的行为,然后要求超超拿干抹布把他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擦干净,超超干了好一阵才干完。完成任务之后,他告诉老师自己很累。当老师问他以后还会不会这样做时,他摇头,表示不会了。”教师采用的教育方法是( )。
A.补偿法 B.剥夺法
C.隔离法 D.自然后果法
10.后果法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变成( )。
A.奖励 B.惩罚
C.正强化 D.负强化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1.“社会性”的定义其本身就不是中性的,它必然带有正向的价值性。( )
12.从社会教育的视角来看,幼儿教师“说什么”远比他们“做什么”更重要。( )
13.在《指南》中,社会教育目标在其他领域目标中有明显的渗透。( )
14.相对于道德违规而言,4-6岁的儿童在习俗违规中表现出更高的权威依赖性。( )
15.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惩罚有显著的正相关。( )
16.如果个体总是没有机会和环境互动、展示自己成就,他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自我效能感。( )
17.不良的环境不仅会阻碍学前儿童的学习,而且会无形中增加学前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概率。( )
18.幼儿园在设计动静空间时,不要经常更换设备或调整空间的使用功能。( )
19.在幼儿园中,如果某幼儿偶尔对其他幼儿采取攻击性行为且后果并不严重,那么教师可采取消极处理的方式,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
20.惩罚法可以在脱离错误行为发生之情境的情况下使用。( )
三、案例分析题(18分)
21.小班的吴吴正在沙箱旁边玩,他专著地用沙子装满自卸卡车,然后倒出沙子,将沙子堆成一座小沙丘。而小可正在吴吴旁边玩一个玩具推土机。突然小可开着他的推土机越过了吴吴的沙丘,把沙丘轧平成了一条道路。吴吴立刻大哭起来,并打了小可。
(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将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四、应用题(32分)
22.请为小班幼儿设计一个与“我爱幼儿园”主题相关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准备充分;活动过程详尽,师幼互动充分,各环节活动安排逻辑清晰,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建议与延伸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