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一切都是为将来的梦想编织翅膀,让梦想在现实中展翅高飞。
Now everything is for the future of dream weaving wings, let the dream fly in reality.
操作系统的类型:批处理,分时,实时,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具有的五大功能: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作业管理。不管任何类型的操作系统都有这样的分配。
现代的操作系统大多拥有两种工作状态:核心态和用户态。我们一般的应用程序工作在用户态,而内核模块和最基本的操作系统核心工作在核心态。
操作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无序结构,层次结构,面向对象结构,对称多处理结构和微内核结构。
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它由程序块、进程控制块(PCB)和数据块三部分组成。
PCB,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是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记录型数据结构。内容包含进程标识符、状态、位置信息、控制信息、队列指针(链接同一状态的进程)、优先级、现场保护区等。
进程与程序
进程与程序的区别: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没有程序就没有进程。
程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进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由创建而产生,完成任务后因撤销而消亡;进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立单位,而程序不是。
进程与线程
进程的2个基本属性:可拥有资源的独立单位,可独立调度和分配资源的基本单位。
一般情况下,一个进程会包含多个线程。
三态图 :就绪,运行,阻塞三种状态。就绪的时候等待时间片从而运行,而阻塞是说明进程没有被喂饱资源,有了资源就到就绪态
五态图 :运行状态,活跃就绪状态,静止就绪状态,活跃阻塞状态和静止阻塞状态。除了运行态以外,阻塞态分为了静止阻塞和活跃阻塞,而就绪态也被分为了静止就绪和活跃就绪,这样就一共有了五个状态。
某计算机系统中的进程管理采用三态模型,如下组织方式采用索引方式,有2个运行进程,3个就绪进程,4个阻塞进程。
如何区分同步与互斥?
互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同类资源的竞争关系
同步,速度有差异,在一定情况停下等待,进程之间的协作关系
互斥,主要讲的是同类资源的竞争关系
一个进程在执行过程中,可能要停下来等等其他的进程,这就是同步(会有类似选择题)
多个进程共享一台打印机,典型互斥
消费者消费商品后生产者生产商品才可以投入市场,属于同步关系
P是荷兰语的Passeren,V是荷兰语的Verhoogo。
PV操作是实现进程同步与互斥的常用方法。
P操作表示申请一个资源,负责获得资源并阻塞,V操作表示释放一个资源。
P操作和V操作是低级通信原语,在执行期间不可分割。
PV操作由P操作原语和V操作原语组成(原语是不可中断的过程)。
PV操作的意义:我们用信号量及PV操作来实现进程的同步和互斥。
信号量:是一种特殊的变量(全局的),习惯用大写S表示。
大部分情况下(没有事先说明),信号量S的初始值会被认为是1,1代表初始情况下有资源进行分配调用。
对信号量进行操作,具体定义如下:
P操作(请求分配一个资源):
将信号量S的值减1,即 S = S - 1
如果S >= 0,则该进程继续执行,否则该进程进入等待状态
V操作(释放一个资源):
将信号量S的值加1,即S = S + 1
如果S > 0,该进程继续执行,否则表示在等待队列中有某些进程正在等待该资源,需要唤醒等待
前趋图是一个有向无循环图,由节点和有向边组成,节点代表各程序段的操作,而节点间的有向边表示两个程序段操作之间存在的前趋关系。用这种图可以描述多个程序或进程之间的执行顺序关系。
前趋图标记规则:从小到大,节点流出的都是V操作,流入的都是P操作,箭线代表一个信号量S。
进程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但如果设计不当,就会出现死锁的问题。如果一个进程在等待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则进程就死锁了。而如果一个或多个进程产生死锁,就会造成系统死锁。
如何预防死锁:顺序资源分配(有序资源分配法),银行家算法。
死锁资源数计算
死锁计算公式:
有m个共享资源,n个进程,每个进程所需的最大资源数为w, 那么仅是m > n * (w - 1)时,才会不死锁。
也就是m至少 = n * (w - 1) + 1
典型例:系统有3个进程A、B、C,这3个进程都需要5个系统资源。如果系统至少有多少个资源,则不可能发生死锁?
按照死锁计算公式,3 * (5 - 1) = 12,系统至少需要12 + 1 = 13个资源。
银行家算法分配资源的原则:
(1)当一个进程对资源的最大需求量不超过系统中的资源数时,可以接纳该进程
(2)进程可以分期请求资源,但请求的总数不能超过最大需求量
(3)当系统现有的资源不能满足进程尚需资源数时,对进程的请求可以推迟分配,但总能使进程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资源。
逻辑地址 相对地址,CPU所生成的地址,逻辑地址是内部和编程使用的、并地址不唯一
物理地址 绝对地址,加载到内存地址寄存器中的地址,内存单元的真正地址
地址重定位,将程序中的虚拟地址(逻辑地址)变换成内存的真实地址(物理地址)的过程
存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多个用户使用主存的问题,其存储管理方案主要包括分区存储管理、分页存储管理、分段存储管理、段页式存储管理以及虚拟存储管理。
分区存储管理:
分页存储管理:基本分页
分段存储管理:基本分段
段页式存储管理:基本段页式
虚拟存储管理:请求分页,请求分段,请求段页式,对应基本分页、分段、段页式
分区存储管理,把主存的用户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分配给一个用户作业使用,并限定它们只能在自己的区域中运行。
页式存储 == 分页存储
将一个进程(程序)的地址空间划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区域,称为页。
相应地,将主存(内存)空间划分成与页相同大小的若干个物理块,称为块或页框。
在为进程分配主存时,将进程中若干页分别装入多个不相邻接的块中。
优点:利用率高,碎片小,分配及管理简单。
缺点:增加了系统开销;可能产生抖动现象。
逻辑地址 = 页号 + 页内地址,物理地址 = 页帧号 + 页内地址
页式存储(细节问题):将程序与内存均划分为同样大小的块,以页为单位将程序调入内存
计算步骤 :
1、 逻辑地址拆分为:页号 + 页内地址
2、 页号 = 逻辑地址/页大小 页内地址 = 逻辑地址%页大小
3、 使用页表进行页号和物理块号对应映射
4、 物理地址 = 物理块号*页大小 + 页内地址
页大小/块大小的基本单位是B字节,注意单位转换
二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的区别,注意简便算法
页式存储主要考察,逻辑地址转换物理地址,注意各个进制的简便算法
段式存储 == 分段存储
分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为每个段分配一个连续的分区,而进程中的各个段可以离散地分配到主存的不同分区中。
在系统中为每个进程建立一张段映射表,简称为“段表”。每个段在表中占有一个表项,在其中记录了该段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又称为“基址”)和段的长度。进程在执行时,通过査段表来找到每个段所对应的主存区。
段式存储:按用户作业中的自然段来划分逻辑空间,然后调入内存,段的长度可以不一样。
优点:多道程序共享内存,各段程序修改互不影响。
缺点:内存利用率低,内存碎片浪费大。
段式存储主要考察,主要判断逻辑地址是否合法(段号 + 偏移量),偏移量不能超过段长
“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时会出现“地址越界”
段页式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先将整个主存划分成大小相等的存储块(页框),将用户程序按程序的逻辑关系分为若干个段,并为每个段赋予一个段名,再将每个段划分成若干页,以页框为单位离散分配。在段页式系统中,其地址结构由段号、段内页号和页内地址三部分组成。
段页式存储:段式与页式的综合体。先分段,再分页。1个程序有若干个段,每个段中可以有若干页,每个页的大小相同,但每个段的大小不同。
优点:空间浪费小、存储共享容易、存储保护容易、能动态连接。
缺点:由于管理软件的增加,复杂性和开销也随之增加,需要的硬件以及占用的内容也有所增加,使得执行速度大大下降。
快表是一块小容量的相联存储器(Associative Memory),由高速缓存器组成,速度快,并且可以从硬件上保证按内容并行查找,一般用来存放当前访问最频繁的少数活动页面的页号。
快表:将页表存于Cache上;慢表:将页表存于内存上。
在前面介绍的存储管理方案中,必须为每个作业分配足够的空间,以便装入全部信息。当主存空间不能满足作业要求时,作业无法装入主存执行。如果一个作业只部分装入主存便可开始启动运行.其余部分暂时留在磁盘上,在需要时再装入主存,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主存空间。从用户角度看,该系统所具有的主存容量将比实际主存容量大得多,人们把这样的存储器称为虚拟存储器。
文件在逻辑上一定是连续的,在物理上可以是分散的。
文件的逻辑结构,方便用户使用;文件的物理结构,在物理设备的存放方式。
此部分经常考察逻辑号与物理号的计算转换,采取的具体什么类型索引,计算文件长度等等
直接索引范围 :索引块数量 * 索引块大小
一级间接索引范围 :(磁盘数据块(物理盘块)大小 / 地址项大小)* 索引块大小
二级间接索引范围 :(磁盘数据块(物理盘块)大小 / 地址项大小)的2次方 * 索引块大小
三级间接索引范围 :(磁盘数据块(物理盘块)大小 / 地址项大小)的3次方 * 索引块大小
位示图法 。该方法是在外存上建立一张位示图(Bitmap),记录文件存储器的使用情况。每一位仅对应文件存储器上的一个物理块,取值0和1分别表示空闲和占用。
位示图是利用二进制的一位来表示磁盘中的一个盘块的使用情况。当其值为“0”时,表示对应的盘块空闲;“1”时,表示已经分配。有的系统把"0"作为盘块已分配的标记,把“1”作为空闲标志。(它们的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用一位的两种状态标志空闲和已分配两种情况。)磁盘上的所有盘块都有一个二进制位与之对应,这样,由所有盘块所对应的位构成一个集合,称为位示图。位示图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结构,在索引,数据压缩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设备输入/输出(I/O)管理的方式:
从上往下CPU的工作量越来越少,效率从上往下越来越高。
分区存储管理
SPOOLing是Simultaneous Peripheral Operation On-Line (即外部设备联机并行操作)的缩写,它是关于慢速字符设备如何与计算机主机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通常称为"假脱机技术"。
SPOOLing技术(虚拟输入输出设备常用到的技术)先放入到磁盘缓冲区,再放入到设备区,它是在磁盘上开辟响应的区域,所以缓冲区是外存。
SPOOLing技术将一台独享打印机改造为可供多个用户共享的打印机。
SPOOLing技术特点:
(1)输入井和输出井,在磁盘上开辟出来的两个存储区域,用于存放I/O设备输入的数据和用户程序向设备输出的数据
(2)输入缓存区和输出缓冲区,在内存中开辟的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用户暂存输入设备送来的数据,再送入输入井;输出缓冲区暂存从输出井送来的数据,再传送到输出设备
(3)输入进程和输出京城,负责传输输入输出的数据
(4)提高了I/O速度,通过对输入井和输出井的操作,缓和了主机和外设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5)设备没有直接和用户进程关联
(6)实现虚拟设备,多个进程同时使用一个逻辑设备,每个进程都认为自己独占了设备
将传统的操作系统代码放置到更高层,从操作系统中去掉尽可能多的东西,而只留下最小的核心,称之为微内核(C/S结构)。
实质 | 优点 | 缺点 | |
---|---|---|---|
单体内核 | 将图形、设备驱动及文件系统等功能全部在内核中实现,运行在内核状态和同一地址空间 | 减少进程间通信和状态切换的系统开销,获得较高的运行效率 | 内核庞大,占用资源较多且不易剪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好 |
微内核 | 只实现基本功能,将图形系统、文件系统、设备驱动及通信功能放在内核之外 | 内核精练,便于剪裁和移植。系统服务程序运行在用户地址空间,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较高,可用于分布式系统 | 用户状态和内核状态需要频繁切换,从而导致系统 效率不如单体内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