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年份:1996 非官方标准
短链接:每一次请求都对应一次TCP的连接与释放
缓存:在HTTP1.0中主要使用header里的协商缓存 last-modified(上次修改时间),if-modified-since(是否修改),强缓存 Expires(缓存过期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网络传输
发布年份:1997 官方标准,并长期使用
如果客户端想关闭HTTP连接,可以在请求头中携带Connection:false来告知服务器关闭请求。
需要注意的是:服务器必须按照客户端请求的先后顺序依次回送相应的结果,以保证客户端能够区分出每次请求的响应内容。也就是说,HTTP管道化可以让我们把先进先出队列从客户端(请求队列)迁移到服务端(响应队列)。
可见,HTTP1.1还是无法解决队头阻塞的问题。同时“管道化”技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很多浏览器要么根本不支持它,要么直接默认关闭,并且开启的条件很苛刻……而且好像实际也没有什么用处。
由此可见,管线化并不是真正的并行的传输,现阶段的浏览器厂商采取了另外一种做法,它允许我们打开多个TCP的会话。eg.Chrome一般是6个
发布年份:2015 官方标准,逐渐普及中
利用HPAK算法:在客户端和服务器同时维护一张头信息表,所有字段都会存入这个表,生成一个索引号,就不用重复发送同样字段了,只发送索引号,减少数据量提高速度
二进制格式: HTTP/1.0和HTTP/1.1中,报文都是纯文本的格式简单易读;而在2.0中采用了二进制的格式,不再可读;数据以数据流(stream)的形式以字节单位发送,数据包可以不按顺序发送
多路复用协议: 真正的并行的请求能在同一个链接中处理,移除了 HTTP/1.x 中顺序和阻塞的约束。
在HTTP2.0中,对头阻塞是发生在TCP层面
在实际中应用的也比较少
发布年份:2022 官方文档 逐渐普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