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农-范诺编码(Shannon–Fano Coding)是一种基于一组符号集及其出现的或然率(估量或测量所得),从而构建前缀码的技术。
一般过程:符号从最大可能到最少可能排序,将排列好的信源符号分化为两大组,使两组的概率和近于相同,并各赋予一个二元码符号0和1。只要有符号剩余,以同样的过程重复这些集合以此确定这些代码的连续编码数字。依次下去,直至每一组的只剩下一个信源符号为止。当一组已经降低到一个符号,显然,这意味着符号的代码是完整的,不会形成任何其他符号的代码前缀。
Shannon-Fano的树是根据旨在定义一个有效的代码表的规范而建立的。实际的算法很简单:
五个可被编码的字母有如下出现次数:
符号 | A | B | C | D | E |
---|---|---|---|---|---|
计数 | 15 | 7 | 6 | 6 | 5 |
概率 | 0.38461538 | 0.17948718 | 0.15384615 | 0.15384615 | 0.12820513 |
从左到右,所有的符号以它们出现的次数划分。在字母B与C之间划定分割线,得到了左右两组,总次数分别为22,17。这样就把两组的差别降到最小。通过这样的分割, A与B同时拥有了一个以0为开头的码字, C,D,E的码子则为1。随后,在树的左半边,于A,B间建立新的分割线,这样A就成为了码字为00的叶子节点,B的码字为01。经过四次分割,得到了一个树形编码。
在最终得到的树中,拥有最大频率的符号被两位编码,其他两个频率较低的符号被三位编码。
符号 | A | B | C | D | E |
---|---|---|---|---|---|
编码 | 00 | 01 | 10 | 110 | 111 |
最终的平均码字长度(平均比特率)=((15+7+6)*2bit+(6+5)*3bit)/39=2.28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