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LPR改革及其意义


    中国的LPR改革及其意义 – 潘登同学的宏观经济学笔记

    LPR的两次改革

    LPR: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的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

    LPR在我国经历了两次改革,一次是2013年,一次是2019年

    2013年2019年
    报价基础贷款基准利率MLF
    报价行10家18家
    计算方式加权平均算数平均
    期限品种1年期LPR1年期、5年期LPR
    报价频率每日每月

    在2013年的LPR改革并不彻底,是因为在当时,为了稳定市场,贷款基准利率存续了一段时间,但是各家报价行依然参考贷款基准利率,因此造成LPR和贷款基准利率高度相关,市场化程度不够,甚至与贷款基准利率持平;

    在2019年的LPR改革,已经取消了贷款基准利率,LPR在MLF(中期借贷便利)上加点产生,同时加入了城商行、农商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两家;同时降低了报价频率,增加了报价品种;并将LPR的应用纳入了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为什么需要LPR改革

    我国的利率的传导路径,由于银行间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受阻,之前一直通过贷款基准利率对贷款利率进行指导,这样贷款基准利率就与政策利率形成了双轨制,而LPR改革就是打破这个双轨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再来说说银行间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不畅,先看传导顺畅的过程

    • 对于企业来说,有两种融资方式(一种是到银行贷款,另一种是到债券市场发行债券)
    • 当银行隔夜拆借利率下降的时候,银行就更愿意用资金到债券市场购买债券而不是拆借给其他银行,这样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就下降,用债券融资成本就下降,企业就选择债券融资而不是银行贷款;
    • 到银行贷款的企业减少,贷款利率自然下降;

    这是利率传导顺畅的过程,而我国传导不畅的可能原因

    • 债券市场不够发达,企业不能任意到债券市场发债,即使银行间利率下降,贷款的企业数量及额度也不会因此改变,贷款利率仍居高不下
    • 但是银行间的利率能影响债券市场收益率,但是债券市场收益率无法反作用于贷款利率

    LPR改革的意义

    1.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2. 疏通货币传导机制,降低贷款利率
      • 传统 LPR 早在13年就推出,但由于其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走势与贷款基准利率高度相关,若央行不降低贷款基准利率, LPR 维持不变。传统 LPR 并未市场化,这导致过去央行降低政策利率,但是无法带动贷款利率下行。 LPR 改革后,央行下调 MLF 利率即可带动 LPR 的下调,进而带动融资利率的下调。
    3. 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不再大水漫灌
      • 过去10年,在面临经济衰退选择刺激经济时,货币政策基本都是大水漫灌的思路,比如说降低基准利率,这是全面的大幅降息。但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是神药,大规模宽松的后遺症也越来越明显。比如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导致居民负债高,挤压居民消费。
    4. 将房贷利率隔离在外,实现“非对称降息”
      • 通常经济下行时就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宽松,房地产调控呢也是紧两年松三年,但这一次本轮房地产调控的节奏明显不同,主基调是房住不炒。 LPR 改革后新增5年期 LPR 利率,这样可以实现非对称的降息。五年期 LPR 降低利率的幅度明显小于一年期 LPR 。这样可以有效防控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避免再度刺激房地产。
    5. 增加金融市场的竞争,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 LPR 报价新增8家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使得 LPR 报价利率更加的市场化,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从而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金融体系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6. 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加强银行转型升级
      • 央行未来的目的很明确,未来如何降低实体经济融资利率呢?一方面是央行主动调降政策利率,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商业银行压低其利差空间,这将倒逼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提高银行效率,加快银行转型升级之路。
  • 相关阅读:
    《智谋故事》收纳
    基于MUSIC算法的六阵元圆阵DOA估计matlab仿真
    Android学习笔记 55. 重新认识Android studio开发工具之项目目录结构
    WeakHashMap 和 HashMap 的区别是什么,何时使用?
    ARC122E Increasing LCMs
    heap堆结构以及堆排序
    C# 结构型设计模式----适配器模式
    JAVA面试题——CAS原理
    springboot 与异步任务,定时任务,邮件任务
    腾讯mini项目-【指标监控服务重构】2023-07-17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weixin_52185313/article/details/12806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