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发展中,后端的web
服务也经历了很多的演变;在公司业务稍微简单的时候,采用简单的服务,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可以帮忙节省更多的成本。但随着用户数量的剧增,流量突增;业务越来越复杂,简单的服务也来不满足公司的发展。接下来就简单列一下服务架构。
在很多的小公司,或者业务简单的公司,这种服务依旧是主流。这种服务就是将所有的业务代码,全都写在一个项目中,就像我们打包的一个jar
。当然为了服务有更好的性能,我们的服务不会只布在一台服务器上,如下图所示。
当我们在终端访问服务的时候,会经过一个路由算法,比如nginx
的反向代理,通过负载均衡算法,可以将终端的请求转发到其中的一个web
服务中。因此这样的架构也有优点:
以上的方式非常的简单,当把代码开发完成后,提交的远程的仓库,然后使用jenkins
这种方式进行打包,使用脚本启动服务。但是当随着业务逻辑越来越多,越来越耦合,如果这是时候出现了代码bug
,就会导致整个服务不可用,或者任务阻塞,导致服务器没有资源去做其他的事情。并且随着代码越来越多,代码的维护也越来越复杂,改了某个地方会导致其他业务不能用。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怎样去搭建一个低耦合,高内聚的服务呢?
在互联网很多的企业,已经采用了一种分布式架构的方式,其中的微服务就使用的很成功、很广泛。这种架构通过将原有的整个服务进行划分,将不同的业务划分成不同的模块,然后模块之间使用rpc
进行访问。如下图所示:
该图中就是一个简单的物联网设备的控制服务,将定时服务和控制服务拆分出来,形成一个独立运行的服务,而服务之间通过rpc
之间进行调用。通过这样划分,可以实现以下的优点:
但是也有缺点,在微服务中,服务之间采用了远程调用rpc
,所以性能有所下降;各个服务之间交互,各自会维护自己的数据库,在相互通信的过程中,数据的一致性难以保证。
通过借鉴,单体服务的思想,现在很多的公司采用的一种混合切分一种方式,提高系统可用性,防止因为一个节点的崩溃导致服务不可用。
如上图所示,在每个单独的服务,增加了像单体服务那样的路由算法,形成集群,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以上就是简单的梳理,在分布式架构中还有CAP
原则,BASE
理论。在这些理论中,主要强调,可用、性能、一致性的取舍。为了满足用户的良好体验,我们在设备的过程中,需要跟多地满足可用和性能两个要素,其中的数据一致性,我们更多地采用一种软一致性,通过一种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