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剪辑手法划分了传统剪辑与现代剪辑的界限,它就是“跳切”;
跳切,是“切”的一种。属于一种无技巧的剪辑手法。它打破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
历史来源:
①跳切剪辑虽然是在第三次的电影革命“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导演戈达尔在他的电影《筋疲力尽》中运用,但是要对“跳切”追本溯源的考究,就不得不提伟大的电影先驱,被世人成为电影界的“魔幻大师”的乔治·梅里爱。
他发明的电影拍摄技术:停机再拍,这项使电影拍摄制作具有突破时空束缚的无限的可能性的技术正是“跳切”的前身;
(网图侵删)
(网图侵删)
(网图侵删)
一次,梅里爱放映拍成的影片时发现一辆行驶的公共马车忽然变成了运棺材的马车,感到惊惑不解,原来那天拍摄时,胶卷因机器故障被挂住了,再拍时,一辆运棺材的马车恰好行驶在原来马车的位置上。这次偶然的事故使身为魔术师的梅里爱茅塞顿开,明白了“停机再拍”的奥妙。
他在著名的电影《月球旅行记》中,就巧妙地用了停机再拍技术,表现了月球被火箭击中的场景,当然这个跳切的用法极大可能是火箭飞行的特效在那个时代难以实现;不过此刻这项技术的运用,其实已经为之后“跳切”技术的大幅度运用和认可奠定基础。
②要讲述跳切的历史上的运用于发展,让·吕克·戈达尔是不可避免的一位。
让·吕克·戈达尔
在1960年,他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精疲力尽》,不仅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凭借该片获得第1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还把“跳切”这一项技术彻底展现在了大众视野之中,使得跳切的镜头组接技巧写进了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历史。
01:27
戈达尔在《筋疲力尽》中创造了著名的“12刀”,这次剪辑实验被誉为是电影史上的“一次断代”。
《筋疲力尽》
总之,对跳切的大胆采用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使得影像充满表现力度以及新鲜感,跳切不仅解决了电影片长的问题,同时也恰到好处的表现了战后年轻人断裂失衡的心理状态。
在片中连续跳切12次的场景中,镜头的跳切拼贴与女主角帕特里夏对男主角米歇尔的倦怠情绪很好的形成了对应关系,而围绕米歇尔表现的几组跳切镜头也在呼应着米歇尔作为一个游民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生存状态。
与非线性叙事结构相对应,青年电影人们尝试了种种打破传统视听秩序的手法来进行影像叙事,由此获得了“生动的现代视听效果”。
其中,跳切便是对传统剪辑理念的一次挑战,它本身就是影像非连续性的一种展现,并且揭示了电影制作的虚假性和现实的断裂性,新浪潮电影人对跳切的使用在某种层面上打破了法国传统文学电影的匠气和长久以来由好莱坞电影秉持的缝合式剪辑法则的束缚,电影语言再次被开发出无限的可能性,为影像本身的表达注入了活力。
关于跳切的相关研究
①傅正义的《影视剪辑编辑艺术》
②Gael Chandler的《电影剪辑:电影人和影迷必须了解的大师剪辑技巧》
③乌拉圭的理论家丹尼艾尔·阿里洪的《电影语言的语法》
④美国学者博格斯和皮特里的《看电影的艺术》
⑤邓烛非的《电影蒙太奇概论》
⑥周新霞的《魅力剪辑:影视剪辑思维与技巧》
⑦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
⑧鲍比·奥斯汀的《看不见的剪辑》
⑨盖文·米勒编著的《电影剪辑技巧》
......(其中多部书籍在之前的文章中有介绍)
这里是磨金石教育,希望我的分享能够给你带来足够的帮助,喜欢剪辑、影视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我,每天都会更新相关的干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