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SD:CUSTOMER/SUPPLIER DEVELOPMENT TEAM(客户/供应商 开发团队)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子系统主要服务于另外一个子系统;“下游”组件执行分析或其他功能,这些功能向“上游”组件反馈的信息非常少,所有依赖都是单向的。两个子系统通常服务于完全不同的用户群,其执行的任务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模型会很有帮助。
如果下游团队对变更具有否决权,或请求变更的程序太复杂,那么上游团队的开发自由度就会受到限制。由于担心破坏下游系统,上游团队甚至会受到抑制。同时,由于上游团队掌握优先权。下游团队有时也会无能为力。
因此:在两个团队之间建立一种明确的客户/供应商关系。在计划会议中,下游团队相当于上游团队的客户。根据下游团队的需求来协商需要执行的任务并为这些任务做预算,以便每个人都知道双方的约定和进度。两个团队共同开发自动化验收测试,用来验证预期的接口。把这些测试添加到上游团队的测试套件中,以便作为其持续集成的一部分来运行。这些测试使上游团队在做出修改时不必担心对下游团队产生副作用。
CC:该调用关系由上下游双方事先协定。并不是由一方强烈主导,另一方没有任何权利干涉。
2、CONFORMIST(承诺)
当两个具有上游/下游关系的团队不归同一个管理者指挥时,CUSTOMER/SUPPLIER TEAM这样的合作模式就不会凑效。勉强应用这种模式会给下游团队带来麻烦。
当两个开发团队具有上/下游关系时,如果上游团队没有动力来满足下游团队的需求,那么下游团队将无能为力。出于利他主义的考虑,上游开发人员可能会做出承诺,但他们可能不会履行承诺。下游团队出于良好的意愿会相信这些承诺,从而根据一些永远不会实现的特性来制定计划。下游项目只能被搁置,直到团队最终学会利用现有条件自力更生为止。下游团队不会得到根据他们的需求而量身定做的接口。
因此:通过严格遵从上游团队的模型,可以消除在BOUNDED CONTEXT之间进行转换的复杂性。尽管这会限制下游设计人员的风格,而且可能不会得到理想的应用程序模型,但选择CONFORMITY模式可以极大地简化集成。此外,这样还可以与供应商团队共享UBIQUITOUS LANGUAGE。供应商处于统治地位,因此最好使沟通变容易。他们从利他主义的角度出发,会与你分享信息。
SHARED KERNEL是两个高度协调的团队之间的合作模式,而CONFORMIST模式则是应对一个对合作不感兴趣的团队进行集成。
CC:下游严格遵守上游的协议。
3.SHARED KERNEL(共享内核)
当不同团队开发一些紧密相关的应用程序时,如果团队之间不进行协调,即使短时间内能够获得快速进展,但他们开发出的产品可能无法结合到一起。租后可能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在转换层上,并且频繁地进行改动,不如一开始就用CONTINUOUS INTEGRATION那么省心省力,同时这也造成重复工作,并且无法实现公共的UBIQUITOUS LANGUAGE所带来的好处。
因此:从模型中选出两个团队都同意共享的一个子集。当然,除了这个模型子集以外,还包括与该模型部分相关的代码子集,或数据库设计的子集。这部分明确共享的内容具有特殊的地位,一个团队在没与另一个团队商量的情况下不应擅自更改它。功能系统要经常进行集成,但集成的频率应该比团队中CONTINUOUS INTEGRATION的频率低一些。在进行这些集成的时候,两个团队都要运行测试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