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区的本质就是一段内存,数据进行传输时,不是直接向目的地传输,而是先传输到缓冲区中,当缓冲区满足一定条件时(刷新策略不同导致条件不同),才会将数据向目的地传输。
1.缓冲区可以解放进程传输数据时间,进程需要传输数据时,只要将数据交给缓冲区,剩下的事全都由缓冲区负责,进程可以去完成其他的工作
2.缓冲区可以减少IO次数,相比于操作系统,外设的速度是很慢的,每一次IO操作都会消耗大量时间,缓冲区将数据集中传输,极大的提高了整体的效率
操作系统中存在缓冲区,语言中也存在缓冲区,这篇博客讲解的是语言的缓冲区。下面写代码验证缓冲区的存在
// buffer.c 文件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const char* str1 = "hello printf\n";
const char* str2 = "hello fprintf\n";
const char* str3 = "hello fputs\n";
const char* str4 = "hello write\n";
// stdio
printf(str1);
fprintf(stdout, str2);
fputs(str3, stdout);
// system
write(1, str4,strlen(str4));
return 0;
}
(分别用C语言的文件接口和操作系统的文件接口输出数据,当数据以’\n’结尾时,所有的数据都能正常输出)
// buffer.c 文件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const char* str1 = "hello printf ";
const char* str2 = "hello fprintf ";
const char* str3 = "hello fputs ";
const char* str4 = "hello write ";
// stdio
printf(str1);
fprintf(stdout, str2);
fputs(str3, stdout);
// system
write(1, str4,strlen(str4));
sleep(3);
return 0;
}
(将数据的’\n’替换成空格,并在最后使程序休眠3秒,通过打印结果发现,一开始只有write函数打印了数据,其他函数在3秒之后才打印出数据)
巧的是,write是系统接口,而其他函数都是C语言的文件接口,为什么C语言的文件接口没有直接打印出数据呢?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getchar函数会从缓冲区中读取一个字符,也就是说,输入数据时,数据存储在了缓冲区中等待被读取,输入数据如此,输出数据也是如此。很显然C语言在输出数据时,没有直接调用write函数,而是将这些数据放到了缓冲区中,直到缓冲区刷新时,才会调用write输出数据。可以从上面的代码看出,三个输出函数输出的数据未能使缓冲区达到刷新条件,所以数据先被暂存到了缓冲区中,最后由于进程退出,缓冲区的数据被强制输出到显示器上。
因为write函数直接输出数据,没有经过缓冲区,所以这里讨论的缓冲区不是属于系统的,而是属于语言的,因为C语言的函数接口没有直接输出数据,先将数据放到了缓冲区中,这个缓冲区必然是由C语言管理的。
所以说C语言将文件封装为FILE,除了对fd和读写方法的封装,FILE肯定还封装了一个缓冲区,这个缓冲区由语言维护,由语言负责创建和释放。
// buffer.c 文件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const char* str1 = "hello printf ";
const char* str2 = "hello fprintf ";
const char* str3 = "hello fputs ";
const char* str4 = "hello write ";
// stdio
printf(str1);
fprintf(stdout, str2);
fputs(str3, stdout);
// system
write(1, str4,strlen(str4));
sleep(3);
close(1);
return 0;
}
修改之前的代码,在进程休眠3秒后关闭fd为1的文件。通过结果我们发现只有write函数输出了数据,其他函数没有输出数据,为何?因为C语言的文件操作函数将输出的数据先存储在缓冲区中,直到缓冲区刷新时,进程才会调用系统的write函数向显示器打印信息,很显然直到进程退出,缓冲区的数据都没有刷新。
C语言的文件操作函数调用write函数时,write的参数是什么?因为是向显示器输出信息,所以write的第一个参数fd为1,第二个参数buf肯定是FILE内部的缓冲区,最后一个参数count,进程也会自己算出。但是在缓冲区刷新前(进程退出会强制刷新缓冲区),将fd为1的文件关闭,那么调用write函数时,fd为1的文件是一个不存在的文件,向一个不存在的文件输出信息,write函数肯定调用失败,所以缓冲区的数据没地方输出,此时进程不会打印任何信息,所以以上代码只输出了hello write
想要输出剩下的信息,就需要在关闭系统文件前手动调用fflush函数刷新缓冲区。这段代码也证明了缓冲区是存在于C语言FILE中的结构
刷新策略分为两种,一是常规刷新,一是特殊刷新。
常规刷新:
1.无缓冲(立即刷新)
2.行缓冲(将一行的数据刷新,也就是换行符之前的数据),显示器的刷新策略就是行缓冲
3.全缓冲(缓冲区满了才刷新),块设备采用这种刷新策略,也就是磁盘中的文件
特殊刷新:
1.用户强制刷新,fflush
2.进程退出,释放缓冲区资源之前将缓冲区清空,并且将数据输出到文件中
正是利用了stdout的刷新策略属于行缓冲,以上代码才能引出缓冲区的问题。
int main()
{
const char* str1 = "hello printf\n";
const char* str2 = "hello fprintf\n";
const char* str3 = "hello fputs\n";
const char* str3 = "hello write\n";
// stdio
printf(str1);
fprintf(stdout, str2);
fputs(str3, stdout);
// system
write(1, str4,strlen(str4));
fork();
return 0;
}
以上代码在最后调用fork,创建子进程执行于父进程系统的代码。并且将还进程输出重定向到一个磁盘文件中,为什么该程序会输出7条语句,hello write只输出一次,其他语句输出两次?
将程序的输出由标准输出重定向到一个磁盘文件中,由于磁盘文件的缓冲区采用全刷新策略,C语言的文件接口将三条语句输出到该文件的缓冲区中,但缓冲区还没有满,所以没有将数据刷新到文件中。只有write函数先将数据输出到文件中。程序最后调用fork创建子进程,由于父子进程代码共享,数据通过写时拷贝的方式共享,父进程的标准输出流文件FILE也作为数据被共享给了子进程,其中包括了FILE的缓冲区,当父子进程其中的一个进程退出时需要清空缓冲区,缓冲区的三条语句会被输出到文件中,但因为进程清空了缓冲区,触发了写时拷贝,另一个进程将拷贝清空之前的缓冲区,保证两进程的数据不会互相影响。所以,最后退出的一个进程,清空文件的缓冲区,即又将三条语句输出到文件中。所以C语言函数将三条语句输出了两次,系统函数输出的语句只输出了一次。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 缓冲区的长度
#define NUM 256
// 刷新策略的宏定义
#define NONE_FLUSH 0x0
#define ALL_FLUSH 0x1
#define LINE_FLUSH 0x2
// 根据之前的理解,文件结构体中不仅要封装文件描述符,还要封装一个缓冲区,
// 此外_end表示缓冲区的长度,_flags表示该文件的刷新策略
typedef struct my_file
{
int _fileno; // 文件描述符
char _buffer[NUM]; // 缓冲区
int _flags; // 文件的刷新策略
int _end; // 缓冲区的长度
}my_file;
my_file* my_fopen(const char* filename, const char* mode)
{
int method = O_RDONLY;
// 根据mode判断文件的打开方式,这里只实现两个打开方式
if (strcmp(mode, "w") == 0)
{
method = O_CREAT | O_WRONLY | O_TRUNC;
}
else if (strcmp(mode, "w+") == 0) {}
else if (strcmp(mode, "r") == 0) {}
else if (strcmp(mode, "r+") == 0) {}
else if (strcmp(mode, "a") == 0)
{
method = O_CREAT | O_APPEND | O_WRONLY;
}
else if (strcmp(mode, "a+") == 0) {}
else
{
printf("打开方式错误\n");
}
// 为文件结构体分配空间
my_file* file = (my_file*)malloc(sizeof(my_file));
// 调用系统接口打开文件,并保存文件描述符到_fileno中
file->_fileno = open(filename, method, 0666);
if (file->_fileno < 0)
return NULL; // 文件打开失败返回空
// 初始化_end
file->_end = 0;
// 创建的文件默认采用行刷新,其他刷新方式暂不实现
file->_flags |= LINE_FLUSH;
return file;
}
void my_fwrite(my_file* file, const char* buffer, size_t count)
{
// 行缓冲
// 从原有数据之后开始写数据,并改变_end
strcpy(file->_buffer + file->_end, buffer);
file->_end += count;
// 如果文件的刷新方式是行刷新
if (file->_flags & LINE_FLUSH)
{
// 当最后一个字符为换行符时,需要刷新
if (_end > 0 && file->_buffer[strlen(file->_buffer) - 1] == '\n')
{
// 刷新就是将调用write将数据写到文件中,别忘了重置缓冲区
write(file->_fileno, file->_buffer, file->_end);
memset(file->_buffer, 0, sizeof(file->_buffer));
file->_end = 0;
}
}
else if (file->_flags & ALL_FLUSH) {}
else if (file->_flags & NONE_FLUSH) {}
else
{
printf("文件刷新策略错误\n");
}
}
// 缓冲区的刷新
void my_fflush(my_file* file)
{
if (file->_end > 0) // 缓冲区中有数据
{
write(file->_fileno, file->_buffer, file->_end);
memset(file->_buffer, 0, file->_end);
file->_end = 0;
}
}
void my_fclose(my_file* file)
{
my_fflush(file); // 关闭前刷新文件缓冲区
close(file->_fileno);
free(file);
}
int main()
{
my_file* file = my_fopen("log.txt", "w");
char s1[] = { "hello myfile\n" };
my_fwrite(file, s1, strlen(s1));
printf("写入满足条件的字符串\n");
sleep(2);
char s2[] = { "can't see me" };
my_fwrite(file, s2, strlen(s2));
printf("写入不满足条件的字符串\n");
sleep(2);
char s3[] = { "can see me\n" };
my_fwrite(file, s3, strlen(s3));
printf("写入满足条件的字符串\n");
sleep(2);
return 0;
}
最后测试程序:总共写入三次数据,第一次数据满足刷新条件,文件中立即出现数据,第二次不满足刷新条件,数据存储在缓冲区中,第三次满足刷新条件,第三次输出的数据连同第二次输出的数据一起刷新到文件中。
复制会话,写一个脚本不断输出文件内容,观察数据的写入是否于预测相符
第一条数据写入文件成功
第二条数据不满足,无法写入
最后一条数据满足刷新条件,缓冲区的所有数据会被刷新到文件中
int main()
{
my_file* file = my_fopen("log.txt", "w");
char s1[] = { "hello myfile\n" };
my_fwrite(file, s1, strlen(s1));
printf("写入满足条件的字符串\n");
sleep(2);
char s2[] = { "can't see me" };
my_fwrite(file, s2, strlen(s2));
printf("写入不满足条件的字符串\n");
sleep(2);
fork();
my_fclose(file);
return 0;
}
修改代码,写入满足刷新条件的数据后,写入一段不满足刷新条件的数据,然后调用fork,最后调用my_close模拟进程退出,刷新缓冲区,结果是文件中有两段不满足条件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