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过滤器能够实现使用较少的空间来判断一个指定的元素是否包含在一个集合中,布隆过滤器并不保存这些数据,所以只能判断是否存在,而并不能取出该元素。
使用情景:凡是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中的操作,都可以使用它。
布隆过滤器常见使用场景
idea中编写代码,一个单词是否包含在正确拼写的词库中(拼写不正确划绿线的提示);
公安系统,根据身份证号\人脸信息,判断该人是否在追逃名单中;
爬虫检查一个网址是否被爬取过;
…
常规的检查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中的思路是遍历集合,判断元素是否相等,这样的查询效率非常低下。
要保证快速确定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中,我们可以使用HashMap,因为HashMap内部的散列机制,保证更快更高效的找到元素。
所以当数据量较小时,用HashMap或HashSet保存对象然后使用它来判定元素是否存在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数据量太大,每个元素都要生成哈希值来保存,我们也要依靠哈希值来判定是否存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为了保证尽量少的哈希值冲突需要8字节哈希值做保存。
long取值范围:-9223372036854775808-----9223372036854775807
5亿条数据,每条8字节计算后结果为需要3.72G内存,随着数据数量增长,占用内存数字可能更大,所以Hash散列或类似算法可以保证高效判断元素是否存在,但是消耗内存较多,所以我们使用布隆过滤器实现,高效判断是否存在的同时,还能节省内存的效果,但是布隆过滤器的算法天生会有误判情况,需要能够容忍,才能使用。
如果我们向布隆过滤器中保存一个单词:semlinker,我们使用3个hash算法,找到布隆过滤器的位置;
算法1:semlinker–> 2
算法2:semlinker–> 4
算法3:semlinker–> 6
会在布隆过滤器中产生如下影响:
假设要查询 “Good” 这个单词在不在布隆过滤器中 ;
算法1:Good–>7
算法2:Good–>3
算法3:Good–>6
我们判断Good单词生成的3,6,7三个位置,只要有一个位置是0,就表示当前集合中没有Good这个单词。
一个布隆过滤器不可能存一个单词,一般布隆过滤器都是保存大量数据的,如果有新的元素保存在布隆过滤器中。
以kakuqo为例;
算法1:kakuqo–>3
算法2:kakuqo–>4
算法3:kakuqo–>7
新的单词生成3,4,7三个位置,那么现在这个布隆过滤器中2,3,4,6,7都是1了,假如现在有单词bad,判断是否在布隆过滤器中;
算法1:bad–>2
算法2:bad–>3
算法3:bad–>6
判断布隆过滤器2,3,6都是1,所以布隆过滤器会认为bad是存在于这个集合中的;
误判就是这样产生的
布隆过滤器误判的效果:
过短的布隆过滤器如果保存了很多的数据,可能造成二进制位置值都是1的情况,一旦发送这种情况,布隆过滤器就会判断任何元素都在当前集合中,布隆过滤器也就失效了,所以我们要给布隆过滤器一个合适的大小才能让它更好的为程序服务。
空间效率和查询效率⾼
我们在启动布隆过滤器时,需要给它分配一个合理大小的内存,但这个大小应该满足:
1.内存占用在一个可接受范围
2.不能有太高的误判率(<1%)
内存约节省,误判率越高;内存越大,误判率越低。
数学家已经给我们了公式计算误判率
上面是根据误判率计算布隆过滤器长度的公式,n 是已经添加元素的数量;k 哈希的次数;m 布隆过滤器的长度(位数的大小);Pfp计算结果就是误判率。
如果我们已经确定可接受的误判率,想计算需要多少位数布隆过滤器的长度{}
布隆过滤器计算器:https://hur.st/bloomfilter;
windows安装redisbloom布隆过滤: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770915/article/details/107918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