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词注解
1.ARP(地址解析协议)
(1)作用:根据已知IP地址解析获得其对应的MAC地址。---对端IP地址获取对端MAC地址的行为需要用到广播机制
(2)分类
- 正向ARP:首先,主机以广播形式放ARP请求报文,基于已知的IP地址获取MAC地址。所有收到广播帧的设备都会先将数据包中的源IP地址和源MAC地址的对应观念西记录在本地的ARP缓存表中。之后在查看请求的IP地址,若请求的IP地址是本地的IP地址,则将回复ARP应答报文。如果请求的IP地址不是本地的IP地址,则将直接丢弃该数据包。之后再次发送信息时,优先查看本地的ARP缓存表。存在记录就按照记录转发;若无记录则将再次发送ARP请求。
- 反向ARP:已知本地的MAC地址,通过对端来获取本地的IP地址。
- 无故ARP:设备刚使用或获取IP地址,将主动向外进行一次正向ARP,只不过被请求的IP地址是本地的IP地址。(作用:地址冲突检测)
2.DNS(域名解析服务)---端口号:23
(1)作用:
正向解析:根据主机名称(域名)查找对应的IP地址(A记录)
反向解析:根据IP地址查找对应的主机域名(P记录)
(2)内容:设备从输入的URL提取到域名信息,根据域名信息通过DNS协议获取web服务器的IP地址,设备将发送DNS请求报文。(本地设备会发送递归查询请求到本地的DNS服务器)
(3)两种查询方式:1.递归查询 2.迭代查询
3.封装、解封装
(1)封装:从高层向低层加工处理的过程,过程中,数据包不断变大。
<1> 封装的原则:
- 每一层在上一层数据前添加协议报头
- 添加完协议报头的整体,就是该层的PDU
- 每一层的PDU对于下一层来说就是上层数据(每一层的上层数据就是上层的PDU)
<2> 数据封装过程
- 应用层:原始数据被转换成二进制数据
- 传输层:二进制数据被分割成小的数据段,并封装TCP头部 (数据段)(TCP头部的关键信息–端口号)
- 网络层:传输层传来的数据被封装上IP头部 (数据包)(IP头部的关键信息–IP地址)
- 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来的数据被封装上MAC头部 (数据帧)(MAC头部的关键信息–MAC地址)
- 物理层:二进制数据组成的比特流转化为电信号在网络中传输 (比特流)
(2)解封装:数据从低层向高层的数据读取识别过程,过程中,数据不断变小。
解封过程:
- 物理层:将电号转化为二进制数据,并将其送至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查看MAC地址,地址是自己,就拆掉MAC头部,继续传输(地址不是自己,就丢弃数据)
- 网络层:查看IP地址,地址是自己,就拆掉IP头部,继续传输(如果IP地址不是自己,则会路由表查找去往该网段的下一跳地址。如果存在转发路径,会为数据包添加一个新的二层帧头和帧尾部。)
- 传输层:查看TCP头部,判断应该传到哪里,然后重组数据,传输到应用层
- 应用层:二进制转化为原始数据
(3)流程
4.PDU(协议数据单元)---每层数据的计量单位
上三层加工好的数据---报文
传输层---段
网络层---包
数据链路层---帧
物理层---比特流
5.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7层模型)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6.TCP/IP协议栈道模型--实际使用(互联网伴生协议)
注:Application(应用层) Presentation(表示层) Session(会话层) Transport(传输层) Internet(网络层) Data Link(数据链路层) Physical(物理层) Network(网络层)---该层设置包含Internet层 Network Access(网络接入层)
- TCP/IP标准模型---四层模型
- TCP/IP对等模型---无层模型
TCP/IP模型中支持跨层封装,OSI中不行
7.带宽计算
(1)方法:【网络传输速率 ≈ (带宽 / 8)* 85%】
(2)一般计量(存储计量)
8位二进制 = 1 字节 1024 字节 = 1 k 1024 k = 1M 1024 M = 1G 1024 G = 1T
(3)带宽计量
1bit(比特) 二进制 例:1.0Gbps = 100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