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etcode刷题(122)——62. 不同路径


    一个机器人位于一个 m x n 网格的左上角 (起始点在下图中标记为 “Start” )。

    机器人每次只能向下或者向右移动一步。机器人试图达到网格的右下角(在下图中标记为 “Finish” )。

    问总共有多少条不同的路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示例 1:

    输入:m = 3, n = 7
    输出:28
    
    • 1
    • 2

    示例 2:

    输入:m = 3, n = 2
    输出:3
    解释:
    从左上角开始,总共有 3 条路径可以到达右下角。
    1. 向右 -> 向下 -> 向下
    2. 向下 -> 向下 -> 向右
    3. 向下 -> 向右 -> 向下
    
    • 1
    • 2
    • 3
    • 4
    • 5
    • 6
    • 7

    示例 3:

    输入:m = 7, n = 3
    输出:28
    
    • 1
    • 2

    示例 4:

    输入:m = 3, n = 3
    输出:6
    
    • 1
    • 2

    提示:

    1 <= m, n <= 100
    题目数据保证答案小于等于 2 * 109

    动态规划

    对于(0,0)这个点来说,它只能往右走、或者往下走。
    那么反过来看,哪个点可以到达(2,2)呢?

    只能是它的上方(1,2)这个点
    或者是它的左方(2,1)这个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搞清楚这个关系,动态规划的转移方程就可以很容易写出来了:

    dp[i][j] = dp[i - 1][j] + dp[i][j - 1]
    
    • 1

    解决了核心逻辑,再把边界条件处理下就可以了。
    递归的边界条件是走到了最右边一列、或者是走到了最下面一行。
    动态规划正好是反过来的,因为我们是从上到下一行一行推导的。
    所以我们要处理下第一行和第一列,将它们都赋予1即可。

    时间复杂度:O(M * N)O(M∗N)
    空间复杂度:O(M * N)O(M∗N)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uniquePaths(int m, int n) {
            int[][] dp = new int[m][n];
            //第一行都赋予 1
            for(int i = 0; i < m; ++i) {
                dp[i][0] = 1;
            }
            //第一列都赋予 1
            for(int j = 0; j < n; ++j) {
                dp[0][j] = 1;
            }
            //两个for循环推导,对于(i,j)来说,只能由上方或者左方转移过来
            for(int i = 1; i < m; ++i) {
                for(int j = 1; j < n; ++j) {
                    dp[i][j] = dp[i - 1][j] + dp[i][j - 1];
                }
            }
            return dp[m - 1][n - 1];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动态规划+空间优化

    我们在二维数组推导的时发现,dp[i][j]的值来自于dp[i - 1][j]和dp[i][j - 1]。
    也就是只需要上一行的值就可以了,上上一行的并不需要了,所以这里可以用滚动数组的方式优化一下空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以上图所述,对于第三行10这个值,需要上方的值+左方的值。而经过上一次计算之后,第四列的值是4。
    此时我们并不需要再跟上一行的做累加,只需要用4加上左边的6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可以申请一维数组,数组长度就是n。
    将原先
    dp[i][j] = dp[i - 1][j] + dp[i][j - 1]
    改为:
    dp[j] = dp[j] + dp[j - 1]。

    时间复杂度:O(M * N)O(M∗N)
    空间复杂度:O(N)O(N)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uniquePaths(int m, int n) {
            //一维空间,其大小为 n
            int[] dp = new int[n];
            Arrays.fill(dp, 1);
            for(int i = 1; i < m; ++i) {
                for(int j = 1; j < n; ++j) {
                    //等式右边的 dp[j]是上一次计算后的,加上左边的dp[j-1]即为当前结果
                    dp[j] = dp[j] + dp[j - 1];
                }
            }
            return dp[n - 1];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对于空间优化的补充:

    dp[i][j] = dp[i - 1][j] + dp[i][j - 1]   
    
    • 1

    虽然用到了二维数组,但是计算第 i 行时,只需要 i - 1 行的内容就可以了
    所以用一维数组来代替

    那么这句就很关键:

    dp[j] = dp[j] + dp[j - 1]
    
    • 1

    对比下 一维和二维的这两个公式,其实有相似的地方
    拿等号右边来对比说:

    dp[i - 1][j] + dp[i][j - 1]  
     dp[j] + dp[j - 1]
    
    • 1
    • 2

    dp[j - 1] 就类似于 dp[i][j - 1] ,这是本行左边的那个值   dp[j] 就类似于 dp[i - 1][j] ,这里的dp[j]不是本行的,是“上一次”计算的结果    这里的重点就是“上一行”计算结果,等号右边两个值相加后又赋给了dp[j]
    那么下一轮再计算时, dp[j]的值就是“上一次”计算的结果了

    # dp[i - 1][j] 是来自上方的,dp[i][j - 1]来自左边
    dp[i][j] = dp[i - 1][j] + dp[i][j - 1]
    
    # dp[j] 是上一次迭代计算后的当前位置,相当于二维数组中的“上方”
    # dp[j - 1] 是刚刚计算后的左边,相当于二维数组中的“左边”
    dp[j] = dp[j] + dp[j - 1];
    
    • 1
    • 2
    • 3
    • 4
    • 5
    • 6

    二维和一维都是从左往右更新的,所以计算dp[j]时,dp[j - 1]就已经计算好了 于是拿着 上一次迭代后的当前位置 + 刚刚计算后的左边位置,加起来就是当前结果了 而这个结果会被继续使用到
    可以看下题解里面的最后一张图,那个就是一行一行更新后的效果

    下面的图,就是叠加后的示例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相关阅读:
    没有二十年功力,写不出这一行“看似无用”的代码!
    asp毕业设计——基于asp+access的文学网站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程序源码)——文学网站
    协程: Flow 异步流 /
    【matplotlib基础】--动画
    Missing xsltproc. Doc not built.
    【Java 基础语法】Java 的文件操作
    Shopee买家通系统怎么用的?
    VR虚拟展厅——商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Django笔记三十七之多数据库操作(补充版)
    【web-攻击验证机制】(3.4.1)保障验证机制的安全:使用可靠的证书、安全处理证书、正确确认证书、防止信息泄露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u012124438/article/details/12770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