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寺下镇泥坑村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江西赣州稻种尽收
(曹章保 通讯员傅品乐 赖圣坊)江西日报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 中国三农智库网-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报道:日前,在上犹县寺下镇泥坑村的稻田里,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稻田内,卷入一串串饱满的稻穗,从尾部排出切碎的秸秆,一粒粒金黄的稻种尽收“囊中”。与此同时,该镇1000多亩制种水稻的收割也在同步进行,预计10月初完成此项工作。
今年以来,寺下镇围绕数字化、机械化、服务化三大主题,深化科技赋能,推进“机械换人”行动,成立农机一体化服务中心和粮食综合服务中心,实现粮食生产“耕、种、收、藏”全程机械化服务,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积极构建制种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亩产综合效益,引进江西红一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制种水稻1500亩,实现亩产稻种200公斤以上,年产值达500万余元。
风轻轻地吹起片片稻浪,稻芒迎着阳光哔啵作响,稻草在场上堆成垛,水田泛出一片橙黄。又是一年稻花香,又是一年丰收季。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收割机伴着轰鸣声,在稻田间来回作业,割稻、碎稻秆、装车等工序一气呵成。沙塅村村书记何善学告诉我们:“村集体今年种植的300多亩早稻已经成熟,引入机械化收割,可以帮助农民减轻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为下一季稻种植争取时间。”
据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社溪镇位于上犹县东北部,水稻种植面积广阔,素有上犹县“东北粮仓”称号。多年以来,社溪镇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粮食生产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通过发放优质稻种、提高耕种机械化水平、办理水稻保险等措施,不断提高种粮户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今年全镇完成早稻种植面积近1.2万亩,早稻产量预计可达1042万斤,比去年增产60%。
上犹:播下“致富种” 踏上“振兴路”
上犹县寺下镇素有水稻制种的传统,在20世纪90年代初是县内杂交种子繁育基地,农民从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今年6月份,寺下镇挖掘传统水稻制种优势,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引进福建省建宁县亲和种子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发展水稻制种880亩,合作社与村集体和农户签订合同,提供稻种、农药、化肥,定期派技术人员察看农作物长势,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并定期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所产种子全部由合作社保底价统购统销,解决销路问题。
为推动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寺下镇把此项工作纳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解决种植、灌溉、收割等各类问题。在杨梅村坑子口,群众反映水稻制种没有地方晾晒,镇村干部积极协调,把附近的一处荒地改建成晒坪,不仅解决晾晒问题,还变成周边群众室外活动的好场所,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目前,寺下镇村集体和农户发展水稻制种的积极性很好,已经和福建省建宁县亲和种子专业合作社继续达成协议,明年发展水稻制种1500亩,将有力地促进了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水稻制种为寺下播下了“致富种”,让寺下人民在振兴路上越走越有奔头。
今年以来,寺下镇坚持党建统领,围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发展试验区寺下样板”,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确定了“四个千”发展目标(即:千亩制种、千亩茶叶、千亩油茶、千头肉牛),做好“四篇文章”(即:田上、棚上、山上、网上),实现农业有奔头、“农民”有吸引力、农村安居乐业、组织有活力,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上犹县寺下镇泥坑村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江西赣州稻种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