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微命令:控制各功能部件的电平信号和脉冲信号。
模型机控制器逻辑的设计方式:
试分析组合逻辑控制器与微程序控制器的主要特点及两者的差别。
前者采用组合逻辑电路来产生微命令,后者采用微程序控制方式来产生微命令。
机器指令、微程序、微指令、微命令:
微程序控制的基本思想可归纳为:
(1) 将微命令以代码形式编制成微指令,并事先固化在控制存储器 CM 中。
(2) 将一条机器指令分解成多步操作,将每步操作所需的各种微命令按固定格式进行编码,并存储成一条微指令,多条微指令构成一段微程序,这段微程序对应一条机器指令。
微指令的编码规则 —— 分段直接编码法
以功能聚合(通常是控制同一个功能部件)为依据,将同类操作中互斥的微命令归为一组,因此可以将每步操作对应的全部控制信号分成若干组段,各段独立定义编码的含义,再将组段中的各种控制信号编码成一组互斥的微指令代码。
一条机器指令的执行对应一段微程序,一段微程序包含多条微指令,这些微指令存储在 CM 中。
功能:用于存放整个指令集对应的微程序。每个存储单元存放一条微指令,可控制一步微操作。
CM 是一种只读存储器(ROM),微程序固化其中,CPU 执行指令时控制系统中对 CM 只读不能写,以确保存储的微程序不被破坏。
CM 在 CPU 的内部,是控制器的一部分。CPU 和用户都不可访问,只有控制器可以访问。
功能:用于存放现行微指令。
微地址的形成依据:
(考填空题)微地址的形成方式:增量方式和断定方式。
① 增量方式
增量方式(顺序执行 + 转移方式)
与普通程序的顺序控制方式相似,增量方式以顺序执行为主,配合各种常规转移方式。
常见的增量方式如下:
② 断定方式
断定方式是一种直接给定微地址与测试判定微地址相结合的方式。
为了实现多路分支,将微地址的若干低位作为可判定的部分,相应地在微指令的顺序控制字段中设置或注明判定条件,即微地址低位段的形成条件。
由于分支路数有限,不需将微地址的所有位都作为可断定的,因此只需断定形成有限的低位段,而直接给定高位部分。
注意:断定条件不是低位微地址本身,它只是指明低位微地址的形成条件。
功能:用于存放下一条微指令在 CM 中的地址,即微地址。
初始微地址 μAR = 00H
① 大量使用了规整的存储逻辑代替了不规整的、复杂的硬连线逻辑,使控制系统的结构得到简化,有利于设计自动化。
② 控制系统易于修改、控制灵活、通用性强。在数据通路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外围电路只跟机器指令和微指令的格式有关,因此可以只通过修改微程序中的相关微指令,就能改变指令的执行方式,也可以通过增加新的微程序来确保控制系统对扩展指令的支持,甚至可用整体替换微程序来更换指令集。
③ 适用系列机的控制系统。
④ 可靠性较高,易于诊断和维护。
⑤ 机器指令执行速度较慢,平均 CPI 较大。
⑥ 控制系统的硬件成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