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创新思维,促进深度学习。创新思维是学生思维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个人思维培养和锻炼的过程,在新时期的教学目标下,更加倾向于对学生自身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掘和养成。
小学数学以其典型的、独特的思维训练,成为启蒙教育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对世界的认知与数学思想的建立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数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与语文和英语相比,数学的逻辑思维性要求明显的要高于它们。加强数学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真正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个人能力的关键。所以在学习中学会创新就尤为重要。
因此,在促进它们深度学习的课堂中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们有兴趣去多思考,鼓励他们多思考,并且有目的性和意识性的去穿插与生活相关和相联系的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根据自己的思考去联想,虽然有时可能会发现一些出其不意的答案和错误,那都可以忽略,最终以一个活性的正确答案来解答这个问题,给予思维方式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里以10以内的连加运算为例,对于1+3+4=8,学生不仅能够以(1+3)+4=4+4=8进行计算,也能够以1+(3+4)=1+7=8来进行计算。
同时还能够以1+3+4=(1+3)+4=4x2=(1+3)+(1+3)=(1+3)x2=8等多种计算方式。
可能有很多同学提出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当然有的比较“笨拙”,我们千万不要去批评他的思维,而是去鼓励,说他那样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让他去换换别人的思考方式看一看,看他喜不喜欢,那样是不是更快更简单了呢,如果他坚持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关系,在多次实践过后,他自己会有所体会,那样速度比较慢而且比较繁琐,而我们可以在课堂中举办游戏竞赛,分组回答,最快最准的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品或者荣誉鼓励。
这样学生自己会去自然的转变自己的思维,并在自己内心得到了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结果,激发他的思考和去想新的解题思路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再例如长方形周长的教学,可以从最简单的步骤入手,将四边边长相加,然后发现长边2倍加短边2倍的周长关系留给学生自己,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以引导,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实际测量,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形成自我发现的培养过程。
此外,周长的计算过程中,可以采用长加宽再乘2,也可以是长乘2加上宽乘2的多种方式。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最佳的方案,结合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于周长的深度学习。二、增加实践操作,促进深度学习。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动手操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学生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够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和能力,需要通过实物造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实践表明,学生在进行实物操作或者试验检验的过程中,能够更直接的体验学习数学带来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并为后阶段的学习和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二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是在学习完整除以后的一节新课。如何让孩子们很好的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课前做了很多的尝试,最后还是选择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为什么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是怎么得到的?并且让孩子们自己体验本节课的难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我选择的学具为中型的扁豆,这样的豆子大小适中,并且形状也合适,不容易滚落。操作一:8粒豆子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
孩子们很快得到了结果:每个盘子里有4粒豆子。操作二:9粒豆子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开始动手没一会儿,就有一个孩子举手了,在操作结束后交流时,他说:老师,这个题目不对。我忙追问他:哪里不对了?
他说:我分完后,还多1粒豆子。我问:多的这1粒怎么办呢?还能继续往下分吗?他说:不能再分了。其他的孩子们也都同意他的观点。多的1粒在数学上叫做余数,可以用算式9÷2=4(粒)……1(粒)来表示。
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出了他们的豁然,仿佛在说:题目没错,原来是这样呀。
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分豆子的过程中,他们体验的余数的由来,并且还自己发现问题,这也就是深度学习指的“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再例如三年级的《面积》一课。学生在生活中没